胡立芬
作品数: 67被引量:264H指数:9
  • 所属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安徽省 合肥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家斌
作品数:307被引量:2,910H指数:2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抗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 慢性乙型肝炎
叶英
作品数:135被引量:741H指数:1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抗菌药物 大肠埃希菌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分析
许夕海
作品数:61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门脉高压 实验性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抗菌药物
程君
作品数:89被引量:483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耐药性 抗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 AMPC酶
李旭
作品数:237被引量:1,427H指数:19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12年间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以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住院患者作为A组,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的住院患者作为B组,分析其腹水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结果12年期间腹水培养送检637例次,培养阳性185例次,培养阳性率29.0%,共培养出细菌203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26株(62.1%),革兰阳性(G+)菌54株(26.6%),真菌23株(11.3%)。与A组比较,B组G-菌所占比例明显升高〔71.2%(99/139)比42.2%(27/64)〕,G+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17.3%(24/139)比46.9%(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P=0.001)。ICU患者腹腔感染以G-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是其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离率(35.7%、10.3%)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3位。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95.0%、>73.3%),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米卡星、米诺环素敏感率达到70%,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有很好的敏感性(11.1%、0)。非发酵菌检出48株,检出率23.7%。A、B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8%(5/64)、23.7%(33/139),位于非发酵菌第1位。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20株(6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84.6%;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5.3%、53.3%。白色念珠菌为腹腔感染最常见真菌(87.5%),未发现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结论 ICU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非发酵菌比例有增加趋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加,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孔钦翔胡立芬周仲松沈继录许夕海叶英张照如李家斌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腹水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
不同年龄段慢性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慢性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特点。方法在慢性肝衰竭患者30例和非肝病患者30例,各分3个组,即A组为20~35岁,B组为35~55岁和C组为>55岁。取骨髓血50毫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56.7cm2培养皿内,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在第7天计数集落形成单位;当贴壁细胞融合后进行传代,计算增至治疗所需细胞数量的传代时间和细胞增殖率。结果在慢性肝衰竭患者,A组为6例,B组为18例,C组为6例;在非肝病组,分别为7、12和11例;在肝衰竭患者A组、B组和C组每皿细胞集落单位分别为15.3±8.7×106、8.6±5.2×106和4.2±3.6×106,而在非肝病患者则分别为14.7±7.1×106、13.5±7.4×106和10.3±4.9×10(6P<0.05);第一代细胞倍增时间比较,肝衰竭患者A组、B组和C组分别为178.7±79.6h、264.1±102.3h和457.7±155.6h,而非肝病患者则分别为156.3±62.5h、192.7±88.6h和311.6±142.8h(P<0.05);第二代细胞倍增时间比较,肝衰竭患者也明显比非肝病患者延长。结论大于55岁的慢性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在选择干细胞移植治疗时,宜选择其他来源的细胞。
刘力伟陈从新李嘉嘉朱立新胡立芬
关键词:慢性肝衰竭年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
抑癌基因P53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的作用过程,包括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p53基因已成为抑癌基因中研究最为深入的基因之一。研究表明p53基因的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p53基因结构、功能与肝细胞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作一简述。
胡立芬李旭
关键词:P53基因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
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耐药性分析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检测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及质粒介导AmpC酶(pAmpCs)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监测网内的34所医院报送的临床分离的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提取细菌质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AmpC酶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04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呼吸内科(30.77%)及重症监护病房(24.04%),标本来源以痰液、尿液最多。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3株DHA-1基因阳性,1株ACT-1基因阳性。4株AmpC酶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株转移接合成功。这3株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提高了8~128倍。结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临床分布广泛,耐药严重,携带有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的菌株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并且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马雪娇程君胡立芬刘艳艳李家斌
关键词: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细菌耐药性Β-内酰胺酶AMPC酶质粒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基因型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从而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方法对2005—2008年收集的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L1、L2型耐药基因和喹诺酮耐药基因qnr,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结果 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以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最高达到42.16%,其次为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29.41%、氯霉素27.45%、头孢他啶22.55%,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11.76%。10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L1基因阳性率76.47%,L2基因阳性率67.65%;其中L1和L2型基因共同阳性率56.86%;头孢他啶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菌株均检测到L1和L2型基因。102株qnr X、qnr Y和qnr Z的阳性率都是100%。结论本地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L1和L2酶检出率较高,喹诺酮耐药基因qnr阳性率达到100%,染色体上Qnr酶单独存在并不会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
胡立芬高丽萍陈曦沈为华朱玉林刘艳艳李家斌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Β-内酰胺酶QNR基因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连反应
安徽省志贺菌属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志贺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2011年9月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122株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血清群;按照201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 122株志贺菌属中福氏志贺菌118株、宋内志贺菌4株;122株志贺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和拉氧头孢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达100.00%;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性最高,而氟喹诺酮类的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28.69%、左氧氟沙星17.21%及加替沙星13.11%。结论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高,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与防治。
周雪李家斌胡立芬朱玉林杨海飞叶英孙秋林
关键词:志贺菌属耐药性抗菌药物
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各种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技术的广泛开展,真菌感染的患者不断增多。白念珠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患者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感染,可导致念珠菌阴道炎、念珠菌血症、鹅口疮等疾病。伴随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临床出现越来越多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菌株,其中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靶酶编码基因ERGll的突变和过度表达是白念珠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就此项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章磊许夕海胡立芬李家斌
关键词:唑类抗真菌药物白念珠菌药物耐药广谱抗菌药物念珠菌阴道炎免疫力低下
自发性腹膜炎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基于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采集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DNA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肠道菌群16S rDNA V4-V5可变区测序,对比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自发性腹膜炎组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健康组以拟杆菌门为主。且前者肠道菌群丰富度较后者降低。结论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丰富度与健康人不同,存在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增多和有益菌的减少。
魏媛媛胡立芬胡立芬
关键词: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自发性腹膜炎
枸橼酸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检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了解枸橼酸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分布,以期发现新型PMQR基因。测定临床分离的PMQR基因阳性枸橼酸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2009年临床分离的枸橼酸杆菌,PCR扩增qnr、nnr(6’)-Ib-cr和qepA基因,产物纯化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比对并行转移接合实验。对收集的PMQR基因阳性枸橼酸杆菌及其接合子,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进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收集的枸橼酸杆菌共31株,8株菌株扩增出qnr,qnr基因阳性率为25.8%;其中6株扩增出qnrB。4株qnr阳性菌株的qnr基因转移接合成功。在qnr阳性的枸橼酸杆菌中,测序发现1种PMQR基因新亚型,命名为qnrB24。所有qnr阳性临床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87.5%,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62.5%、37.5%和87.5%,所有qnr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表型为敏感。喹诺酮类药物对qnr阳性的接合子最低抑菌浓度升高10-23倍,敏感性下降。结论安徽地区枸橼酸杆菌中qnr基因型的检出率较高,以qnrB基因型为主,qnr阳性枸橼酸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
邵宜波李旭胡立芬谢琴秀
关键词:喹诺酮类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扩增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血细胞胞内病毒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2023年
目的拟构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病例外周血各群白细胞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率的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为临床评估病例预后,靶细胞和相关机制研究提供新工具。方法建立检测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E6)和人单核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SFTSV感染率的流式方法,并与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方法比较验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FTS病例外周血各亚群白细胞胞内SFTSV含量,并与单细胞测序比较验证,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与病例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qRT-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一致,SFTSV感染后3 d内VERO-E6内病毒含量显著梯度升高,而THP-1内病毒含量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技术在部分SFTS病例的B淋巴细胞检测出SFTSV阳性,与单细胞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流式细胞检测胞内SFTSV,相对于qRT-PCR更适用于混合细胞样本,相对于单细胞测序周期短、成本低、实用性强;SFTSV感染B淋巴与血清病毒高拷贝数相关,提示预后不良。
李嘉嘉陈强胡立芬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