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
作品数: 75被引量:62H指数:4
  • 所属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相关作者

梁振华
作品数:93被引量:33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影视 电视剧创作 文学 异化 中国文学
张清华
作品数:275被引量:1,050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主持人 诗歌 诗人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
徐妍
作品数:85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小说 长篇小说 美感 重读 现当代文学史
王晓生
作品数:9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新诗 新民歌 新诗传统 诗体解放 新民歌运动
谭旭东
作品数:36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儿童诗 儿童文学 儿童小说 儿童诗创作 主题
诗化生活与生活的诗化──评格非短篇小说《紫竹院的约会》被引量:1
1996年
诗化生活与生活的诗化──评格非短篇小说《紫竹院的约会》谭五昌谭五昌,男,1968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众所周知,格非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崛起于文坛的。他的一系列具有先锋品格的小说,如《大年》、《迷舟》、《褐色鸟群》、《敌人》、《欲望的旗帜》等...
谭五昌
关键词:短篇小说先锋小说植物意象女主人公
中国当代诗歌中死亡书写的女性经验被引量:1
2007年
中国当代女性诗人在死亡书写中淡化性别政治文化对抗立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死亡想象中融入女性身体经验、审美经验与心理情感经验,使其死亡书写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经验,从而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死亡书写增添了独特的审美艺术与精神景观。
谭五昌
关键词:当代诗歌女性
现代主体困境的文化救赎——论巫春玉《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中的古典审美经验被引量:1
2013年
"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周毅谭五昌
关键词:审美经验庄子文学创作活动古典核心命题
八十年代北京诗歌发展概况
2011年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诗歌,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80年代的时间范围内扮演着极为活跃的诗歌潮流引领者的角色。论文从诗歌史实出发,对20世纪80年代北京诗歌的发展轨迹、重要北京诗人的创作情况与艺术特色予以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力图全方位地勾勒出80年代北京诗歌的整体风貌。
谭五昌
评《阳光中的向日葵》
2014年
当“向日葵”勇敢地背弃了“太阳” ——解读芒克诗作《阳光中的向日葵》 《阳光中的向日葵》创作于1983年,写这首诗的时候,芒克这一代青年人刚从阴霾笼罩的岁月中走出来。然而,阴霾并未完全散尽,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太阳”还依然炙烤着中国这片广大的思想天空,放射出某种不可冒犯的光芒,许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中国人都低着头没有自我意志的生活着,像一棵棵被传统观念严格规训过的“向日葵”,时刻都围绕着“太阳”(“红太阳”)旋转。
谭五昌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人太阳青年人诗作
2020年中国新诗之一瞥被引量:1
2021年
2020年的中国新诗在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层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格局,从诗歌写作的具体向度而言,可以将2020年的中国新诗创作主要归纳成灾难书写、人性书写(人性化写作)、神性写作、修辞性写作(词语写作)、智性写作、日常生活写作、审美写作等七种写作向度。本文结合相关诗人的作品,对前述七种诗歌写作向度进行简要的论述与阐释,以此宏观地勾勒并呈现出2020年度中国新诗创作的整体风貌。
谭五昌
关键词:中国新诗诗学主题美学风貌
当代新诗经典化问题及新诗教育问题片谈
2011年
进入21世纪以来,诗歌写作呈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乃至某种繁荣迹象,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日渐生成与定型,有利于诗歌写作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变得日益宽松起来,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极端丰富性与驳杂性,是近20年来的中国新诗所罕见的。从语言角度来看,"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兼有二者特点的"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并行不悖,持各种语言写作向度的诗人人数众多,蔚为大观。
谭五昌
关键词:当代新诗诗歌写作诗歌流派第三代诗
试论“一夜成名”的余秀华现象被引量:1
2015年
一、余秀华的"一夜成名"2015年新年伊始,余秀华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草根诗人"一跃成为了网络大众热议的焦点人物,不管是曾经读过她的诗的人,没读过她的诗的人,还是本身爱诗写诗的人,抑或只是单纯被新闻吸引过来的旁观者,都纷纷敲起了键盘,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议论之中。
顾玮雯谭五昌
关键词:诗歌作品审美趣味商业电影象征主义文学爱好者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主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
2023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朦胧诗”(“新诗潮”)与“第三代诗”成为20世纪80年代诗歌主潮,它们给此一时期的诗坛带来了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的巨大冲击和“革命性”变化,同时对应性地出现了大量优秀与杰出的诗歌文本。“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作为一种诗歌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的相继涌现,从外部来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与转型关系密切,而从内部打量,则极为鲜明地体现出“朦胧”诗人们与“第三代”诗人们在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上的代际性差异。
谭五昌
关键词:朦胧诗第三代诗
质朴而深情的诗意世界的集体建构——《纳雍跨世纪新诗精选》阅读印象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当代诗歌的创作呈现与其经济落后、地处偏僻的西部省份形象“很不对称”的活跃态势。最早是黄翔、哑默、张嘉谚等当时的一批先锋性的贵州诗人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办诗歌民刊,有组织地进京演讲,散发诗歌传单,以强劲“崛起”的态势及“前卫”诗歌理念有力地冲击着当时的中国诗坛。
谭五昌
关键词: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