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海
作品数: 545被引量:2773H指数:25
  • 所属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刘建民
作品数:952被引量:5,597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许奕
作品数:414被引量:2,120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栓塞 介入治疗
洪波
作品数:469被引量:2,328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赵文元
作品数:257被引量:1,548H指数:2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介入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杨鹏飞
作品数:190被引量:1,081H指数:1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取栓
神经介入放射学继续教育方法探讨
2008年
神经介入放射学是目前神经科学的热门学科,从业人员日渐增多,其水平参差不齐,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是必然趋势。本文对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学科特殊性及其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我科开展神经介入继续教育的经验,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
关键词:神经介入放射学继续教育教育方法
不同类型脑动脉瘤内流体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黄清海张星施洋余钊胜邵雪明刘建民
多模式血流重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背景在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治疗,但对于大动脉闭塞再通率较低,而近期MR CLEAN等研究证明机械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急性大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溶栓、静-动脉桥接...
张永巍邓本强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远方亦斌刘建明
文献传递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周宇杨鹏飞李强杨新健姜除寒赵瑞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长期疗效
密网孔支架对脑动脉瘤内流体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血管内支架已被用于辅助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并且发挥改变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设计密网孔支架并模拟支架置入载瘤动脉以覆盖瘤颈,研究该支架置入对宽颈及窄颈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黄清海张星施洋余钊胜邵雪明刘建民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瘤内血管内栓塞治疗血流动力学变化脑动脉支架置入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留管截断装置
本发明涉及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后留管截断装置,本体头端设置弯折腔,弯折腔导通,弯折处靠近本体头端设置截断面,截断面相对位置设置出刀口;刀头在出刀口进出,刀头固定在滑动片上,滑动片固定在弹簧上,并在本体内部滑动,弹簧另一...
冯政哲黄清海刘建民
破裂前期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低(P=0.024);其中颈体比(AR)与LSA和OSI存在正相关关系,体径比(sR)与平均瘤体WS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处于破裂前期的颅内动脉瘤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着相似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较低的WSS和子囊的形成可能是促进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
于瀛徐瑾瑜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形态学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被引量:154
2013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3]。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黄清海杨鹏飞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先天发育异常破裂出血脑血管造影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60例67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54例为破裂动脉瘤。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5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GDC 3例。结果 栓塞程度: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54个(54/67),栓塞90%以上9个(9/67),栓塞90%以下4个(4/67)。术中出血2例(2/60),死亡2例(2/60)。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改进栓塞技巧及瘤颈塑形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刘建民黄清海许奕周晓平洪波赵文元王来兴王永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