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宇
作品数: 53被引量:824H指数:17
  • 所属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建筑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叶宇
作品数:34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
研究主题:城市设计 街道 多源数据 大学体育 城市数据
庄宇
作品数:76被引量:512H指数:1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 公共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
陈泳
作品数:84被引量:496H指数:1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设计 街区 街道 老年人 城市形态
陈志敏
作品数:24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研究主题:城市设计 存储介质 总体城市设计 区域规划 城市
张灵珠
作品数:11被引量:211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多源数据 城市设计 空间句法 休憩 地下空间
新区空间形态与活力的演化假说:基于街道可达性、建筑密度和形态以及功能混合度的整合分析被引量:64
2017年
欧洲各国在战后1950—1970年代和我国在过去30年中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新区扩张。不论欧洲各国还是中国,这些新区都先后面临在相对高建设强度下城市活力依然缺乏的情况。本文从空间形态角度切入,对于三个规模类似、区位相近但经数十年时间发展之后具有不同活力的荷兰新城的空间形态演化进行分析并尝试总结若干规律。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一个假说,即新区城市活力随时间逐步增加的过程在形态学视角下表现为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和足够的功能混合度向具有高街道可达性的地块积聚的过程。本文由此提出针对这一形态演化过程假说的量化测度并进行了测试,并结合国内新区新城做简要讨论。
叶宇庄宇
关键词:新区
城市尺度下的建筑色彩定量化测度——基于街景数据与机器学习的人本视角分析被引量:26
2019年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人本化转型,催生了对于城市尺度下建筑色彩的一系列导控实践。研究针对以往建筑色彩分析难以在大尺度下高效开展的问题,结合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提出了人本视角下的大规模、精细化分析方法。解决了以往建筑色彩分析拘泥于手工小样本采集,难以大范围运用的问题,可快速实现建筑色彩分析与主导色提取,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化建议。该分析方法运用开源易得的街景数据,实现了建筑色彩这一难以测度要素的精细化度量,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易用性。
叶宇仲腾钟秀明
关键词:建筑色彩人本视角
城市公共空间耦合开发——以日本札幌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城市公共空间耦合开发能有效提升其空间质量和利用率。目前,对于如何耦合开发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日本札幌为案例,分析了其城市中心区再开发的3个策略:以公共交通为骨架;以商业设施为驱动;以容积率奖励制度为保障。此外,还分析了这些策略对于耦合开发的作用。文章总结了札幌案例在空间层面的耦合与开发主体的耦合,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吴珊珊庄宇叶宇陈杰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交通
基于街景数据和深度学习的街道界面渗透率大规模测度研究——以上海为例被引量:7
2023年
随着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精细化转型,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特征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街道渗透率即街道底层门窗洞口面积占底层界面面积的比例的量化测度需求日益提升。现有渗透率的测度主要依赖于成本高、效率低的手工分析,难以进行大规模、高效地测度。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开源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一套人本视角下街道渗透率大规模、精细化测度和分析方法,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快速高效地实现了该范围内街道渗透率的计算和可视化。人工标注的结果与计算机的智能化识别在校核中显示了较高的拟合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证分析发现,上海中心城区内街道渗透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内高外低”的空间格局。本研究对经典城市设计要素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方法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兼具大规模与高精度的宏观图解也有助于提高设计师对街道空间的深入认知。
邵源叶丹叶宇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
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被引量:97
2016年
城市空间活力营造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虽已被广泛讨论,但当前的研究过于繁复,难以高效指导城市设计实践。本文以城市形态学为基础,归纳城市空间活力营造的诸多经典城市设计理论,对促进城市活力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良好的街道可达性、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足够的功能混合度是促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形态基础。随后通过空间句法等多种分析工具量化表述以上三点空间形态特征,并将其与城市活力的非空间形态表征——居民活动强度进行了实证比对,初步验证该假说的有效性。
叶宇庄宇张灵珠阿克丽丝·凡·内斯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设计空间句法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区紧凑度与骑行活动关联效应研究——以苏州为例被引量:4
2022年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入“下半程”,从增“量”向提“质”的转型需要更为紧凑、更为健康的城市空间形态。针对这一需求,本研究基于多源城市数据,一方面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测度,另一方面抓取共享单车使用数据作为骑行活动指征,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指标与共享单车使用之间的关联性模型。针对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中五个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提出苏州骑行环境、共享单车租赁点布置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旨在通过紧凑城市理念来研究城市结构形态、空间模式和社会活动的环境要素与城市居民身体活动的相关性,为紧凑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发展提供导控建议。
傅彬叶宇林中杰
关键词:城市形态多源数据
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人本尺度“城市双修”实践——以开封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近年来,"城市双修"在各地迅速推进,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难题。一方面是"城市双修"中需要关注的特色、活力、品质等要素都是非物质空间实体的感受,难以测度和评估;另一方面是"城市双修"既需要在城市尺度上开展通盘考虑,又需要切入人本尺度,开展精细化、小尺度的分析。这一既要"广"得起来,又要"深"得下去的需求,是以往规划实践所未曾应对的。文章以开封市为例,运用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多种数据和技术,架构人本尺度下的精细化、科学化分析框架。在"生态修复"方面,从人本感受出发,运用街景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开展街道绿视量化测度,并结合道路可达性计算,给出科学化提升策略。在"城市修补"方面,运用多源、深度的城市数据和各类机器学习算法,对行为活力、街道特色、交通拥堵、生活便利度、建筑色彩等多项人本尺度的品质、活力及特色要素开展量化测度,提供导控建议。这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数据支持下的多尺度空间分析与精细化测度,在实践上具有普适性,有望为人本尺度的"城市双修"提供有力支撑。
葛岩叶宇胡浩唐皓明祁艳
融合数据支持与具身循证技术的街道步行安全感知研究——以上海市生活性街道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行人交通安全是构建宜步行社区街道环境的基本要求,提高步行者在街道环境中行走的感知安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关键措施。研究选取上海市29个典型街道采样点,综合运用街景数据、机器学习算法等新近涌现的分析技术,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展开定量化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行道宽度、道路机动化特征、近人尺度的界面要素和景观要素等对步行者的交通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用于分析步行安全影响机制、构建步行安全评价体系和提供导控建议,为优化社区街道步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李琳叶宇叶宇
关键词:机器学习算法
迈向数字化的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碳排放评估工具演进与应用回顾
2024年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向数字化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方向转型的过程中,碳排放量化评估是关键一环。然而,目前缺乏对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碳排放评估工具的综合阐述和分析。因此,本文分别在城市尺度和片区/街区尺度上对多种典型的数字化碳排放评估工具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工具评估的维度和参考依据。总的来说,现阶段基于能源系统规划和运营能耗模拟的评估工具仍占主导;随着碳排放预测的精细化发展趋势和脱碳政策重点的转变,基于用地类型和材料的碳排放预测和碳汇估算工具也发展迅速。然而,这些工具目前主要应用于能源规划设计、政府决策、建筑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项目中的应用有限,特别是在初期阶段。因此,本研究继而通过分析未应用数字化评估工具的低碳实践案例,指出了现有碳排放评估工具的应用局限性和潜在的发展方向:未来,应提高工具的灵活性和场景适应性,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兼顾运营碳、隐含碳和碳汇计算,契合多维度、多标准、全流程的评估需求。
徐萌徐萌叶宇
关键词:低碳城市碳排放城市规划设计数字化
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响应被引量:104
2014年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对于大数据到底对城市规划带来了哪些冲击、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应如何响应,仍需进一步探索。基于对大数据时代城市空间研究成果的简要述评,研究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评价两方面展开讨论。对于规划编制,大数据提供了从"小样本分析"到"海量呈现",从"滞后化"到"实时化",从"专家领衔"到"公众参与",从"人工化"到"智能化",从"分散化"到"协同化"等多维转变的可能;对于规划实施评价,大数据指明了从"以空间为本"到"以人为本",从"静态、蓝图式"到"动态、过程式",从"粗放化"到"精细化"的转变方向。研究对当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
叶宇魏宗财王海军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