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
作品数: 21被引量:55H指数:5
  • 所属机构: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泉州市
  • 研究方向:建筑科学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相关作者

张恒
作品数:75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泉州民居 高钛重矿渣 燃料电池 江南园林
朱贺
作品数:3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构景 对偶 明清文学 四时 园林植物
健康社区理念下的旧工业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探讨--以天津市河北区原华新纺纱厂地块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旧工业社区物质文化环境的衰退对老年人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随着健康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倡导,旧工业社区进行适老化更新以完成向健康社区的转化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分析旧工业社区更新中的适老化需求、健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旧工业社区适老化健康发展的理念。并以河北区原华新纺纱厂地块为例,分析适老化更新的健康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采取优化交通系统配置、康养景观与康体活动场地复合化、重塑工友文化环境等方式,推动旧工业社区向健康社区的更新转化,以期为健康社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王洁张恒李俐
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文化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泉州民居形态的实地考察,从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装饰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泉州民居多元文化特征。
李俐张恒
关键词:民居文化生态学多元文化
泉州传统民居红砖文化探议被引量:5
2005年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传统民居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红砖文化。红砖墙装饰艺术,工艺精湛,寓意丰富,装饰手法多样,极具艺术价值。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的特性,并与绘画、图案等艺术手法相结合,共同体现出泉州传统民居的美感与文化性格。
李俐
关键词:泉州民居红砖文化装饰艺术装饰纹样
诗意的建造--泉州蚵壳墙的建构文化研究
本文通过对泉州蚵壳厝的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以建构理论为出发点,解读泉州蚵壳厝"真实性"的建构特征,揭示蚵壳厝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对蚵壳材料选择和建造中的观念性的解读,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文化传承问...
李俐张恒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构文化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泉州民居艺术保护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泉州是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泉州民居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在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特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泉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关注民居内生活形态的重塑和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材料制作工艺的保护,将民居保护纳入到闽南文化保护体系中考察,是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补充,也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李俐张恒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居艺术民居保护
泉州传统民居红砖文化探析与保护刍议被引量:5
2005年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红砖墙装饰艺术,工艺精湛,寓意丰富, 装饰手法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的特征,与绘画, 图案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泉州传统民居的美感与文化性格。
李俐张恒
关键词:泉州民居红砖文化装饰艺术装饰纹样
重读“意”与“境”——再看苏州园林被引量:3
2013年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视角思考苏州园林中的意境主题。以"意"的能指与所指为切入点,讨论苏州园林和中国山水画之间的内在审美关系,探讨山水画中"留白"和"三远"在苏州园林中的语言结构意义,并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生成"境"的造园符号之间因借关系的具体分析,指出了传统园林审美意境产生的深层结构成因。
张恒李俐
关键词:语言留白
明清文学园林植物构景的“阴阳”结构探微被引量:2
2015年
明清时期造园兴盛,同时也出现了文学园林这一特殊的园林形式。通过以《将就园记》《琅嬛福地》《乌有园记》这类虚构园林短文以及《红楼梦》《金瓶梅》这类"小说园林"为范本,共时性的探讨明清文学园林中植物构景的"对偶"与"四时"形式,揭示背后所隐含的"阴阳"对立与转换关系,剖析文学园林中植物造景的"阴阳"结构,透析隐藏在文学园林背后深层的古典造园艺术范型。
张恒李俐朱贺
关键词:对偶四时阴阳
明清小说叙事与江南园林空间经营互文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明清时期文人造园兴盛,与此同时,文人章回小说创作与评点走向成熟。通过互文性理论视角,将江南园林与章回小说并置,共时性地考察明清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转换技巧与江南园林的空间结构、空间转换方式,阐述两者之间内在的互文关系,寻求在当代西方风景园林观念盛行背景下,从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挖掘中国本土造园观念,为中国风景园林走出自己的道路提供一种可能。
张恒李俐
关键词:明清小说江南园林叙事互文性
基于VR交互技术的建筑空间感知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建筑设计教学是以认知为基础,传授空间的创造和建造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为建筑空间认知的训练开辟了新途径。在建筑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基于MARS虚拟仿真软件,利用VR头盔沉浸式的体验建筑大师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大师作品的设计内涵;采用曼恒搭载DVS3D的CAVE系统,师生多人协同式的推敲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推敲方案与掌握空间设计方法。因此,虚拟现实等实验教学环节与专业课程体系高度匹配,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未来社会与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李俐张恒
关键词:建筑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