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国
作品数: 120被引量:359H指数:9
  • 所属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湖北省 武汉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皓
作品数:9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故事 命运 民间叙事 艺术特质 艺术类型
张静
作品数:149被引量:603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研究主题:TPACK 谭嗣同 郭嵩焘 变革观 大学生
熊迅
作品数:32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仪式 视觉人类学 傈僳族 影像 影视人类学
高艳芳
作品数:21被引量:130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白蛇传 《白蛇传》 民间故事 青蛇 女性主义
池永文
作品数:20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女性意识 情感 多元文化 民族高校 理解教育
生命的虔敬与疏离——土家族文学“灵物母题”的叙事解读被引量:1
2001年
文章以土家族文学的“灵物母题”为对象,以叙事学方法为主要的理论方法,融合神话学和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叙事解读。作者把“灵物母题”分为有着历史延续关系的三个亚型:水杉救世型、马桑受罚型、图腾隐寓型,其特征的文化本质是土家族人与灵物关于生命同质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深层对话。具体内涵为:虔敬自然的主观回应;深刻理解自然的顿悟与达观;反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强化人类生命而疏离自然生命所导致的双重生命悲剧,既是自然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作为暂时的胜利者而正面临的无法超越的生命悲剧。
孙正国
关键词:生命现代主义
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被引量:18
2019年
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统与承继谱系,辩证非遗传承人概念的生活—职业—制度多维谱系:生活谱系的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主体,即文化传统中的一般人;职业谱系的具有较高地方知识修养的民间群体,即民间百工(艺人);制度谱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代表,即国家命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中,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乡贤主体,他们以德、艺、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品格塑造乡风,在道德谱系、技能谱系和制度谱系三维系统中发挥着文化英雄的引领功能,继承传统,凝聚人心,建构本乡本土的知识体系和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了基础稳固、价值正义的"乡村文脉",他们赋予村落正统地位,是乡村生活意义的文化标识。
孙正国熊浚
“惟山体”创作的地理基因与地理想象被引量:1
2020年
邹惟山,四川威远人,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创作了大量诗歌文赋,是汉语十四行诗、当代"拟寒山体"开创者。邹惟山热爱自然山水,遍游山川大地,其诗文既有清新自然、情感充沛、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艺术特质,又饱含浓郁的巴楚风情。本文将邹惟山独创的汉赋、十四行诗及"拟寒山体"统称为"惟山体"诗文,并通过地理基因、地理想象等地理要素,探析其创作的艺术根源、生成机制与创新规律。
孙正国李皓
关键词:十四行诗艺术特质汉赋文赋地理要素
无法超越的悲剧:《师道宣》的叙事解读──中国虎故事类型研究系列之三
2001年
叙事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对于民间故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笔者已完成的关于中国虎故事类型的研究,探讨中国虎故事化身型故事《师道宣》的叙事性,对其叙述者、角色模式及叙事结构作了解读,从叙事的层面上揭示其《师道宣》文本由“异化母题”和“惩罚母题”建构的双重悖论,认为此型故事的深层结构寓义为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局限性的悲剧。
孙正国
关键词:悲剧叙事解读故事类型研究叙事结构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研究
十余年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的实践形态被引量:19
2017年
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实践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以传承实践的主体为线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传承为核心的理论准备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传承为核心的多点发展阶段;以学科为主体、社会传承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阶段。相应地,就实践形态而言,中国大学非遗传承可以分为三大类:非遗文献的知识形态、非遗组织的社团形态和非遗调查的田野形态,这些形态表征了一个总趋势:中国大学正逐渐成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协助力量。不足之处在于,因为非遗概念不准确、国家名录体系不周严、非遗文献的知识性传承基础弱,导致整个传承实践的杂糅化与符号化。
孙正国
关键词:知识形态
高校学报品牌栏目选题策划研究——以《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栏目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品牌栏目的设置既反映了高校学报的内容定位,也凸现出栏目学科的层次水平、生存根基、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本文以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神话学与神话资源转化"栏目为例,对高校学报的品牌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蒋霞玲孙正国
关键词:选题策划
重塑认同:国家非遗运动与地方文化实践的双向考察被引量:6
2017年
近60年来的中国文化探索,起伏跌宕,风潮涌动,本土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砥砺而行,文化观念的争鸣持续不断,文化制度的变革与社会政治的格局交互而生。新时期的拨乱反正,虽然取得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成就,而文化革命流毒却如影相随,渗透至后面的各个时段,极大阻碍着文化建设的良性生长和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危害是,侵蚀了本土文化认同意识。2006年是第一批国家非遗代表作项目确立的时间刻度,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仪式化确定期,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一个文化坐标:以2006年为坐标圆点,以国家非遗运动为文化纵轴,以地方文化实践为文化横轴,来讨论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期待这一讨论能够对于当下复杂的中国文化现象,作出某种解释与理解性的思考。
孙正国杨军
关键词:文化实践
近20年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回归到“人”的探索
2024年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续中居于核心位置,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近20年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关注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教育等方面。然而,在“物本观”非遗保护语境中进行的学术研究,并不能有效激发传承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今后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可以进入传承人的内心世界,激活传承人对传统医药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传承人对传统医药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的把握,以推动传承人现代化与非遗创造性转化研究。
周春雨孙正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
论汉川善书传承人徐忠德的文化个性
2016年
徐忠德是汉川善书的国家级传承人,论文通过对他的深入研究,来讨论汉川善书的源流、内容与价值。论文结合汉川市文化馆保存的善书资料与学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对徐忠德的访谈为核心,追溯了徐忠德一脉的七代传承谱系,总结其历代传承人的文化共性:以社会传承为主;在善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代代相袭;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完成传承。以此为基础,论文梳理出徐忠德的文化个性:具有饱满的精神风貌、婉转动听的音色、灵活应变、即兴补充的表演个性;同时在善书案传的故事来源、曲调和唱词以及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上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为汉川善书的当代发展与创新做出了独特贡献。
孙正国李皓吴丹王博
关键词:文化共性文化个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历史转型——以湖北民间叙事长诗的传承为个案被引量:4
2015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不足10年。然而,这一思潮却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制度的设立与变革。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参与制度,成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力量。湖北民间叙事长诗得到很好的关注与发掘,同时,也经受着社会变迁的巨大考验,尤其是传承主体的历史转型,成为我们研究湖北民间叙事长诗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之一。转型带来了严峻挑战,生活方式的转型改变了传承主体的文化生态,失去了传承的良好土壤;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承主体置放的权力结构已经从地方体系升格为国家体系,这正是历史转型带给传承主体的最根本的影响。
孙正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历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