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国英
作品数: 29被引量:79H指数:6
  • 所属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所在地区:湖北省 武汉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涂立超
作品数:16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噬菌体 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致病型 水稻
黄昌华
作品数:26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HCH 对植 病原菌 药效试验
孙新城
作品数:6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研究主题:细菌性条斑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致病型 基因漂移 基因工程
于大胜
作品数:14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姜油树脂 姜精油 白叶枯病菌 毒力 田间
郑伟
作品数:36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番茄 基因 抗坏血酸 家禽 番茄果实
中国、日本和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母株与单细胞系的遗传与致病性差异的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以J3、IS1112、IS1113和ERIC为引物对17组(56株)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代表菌株和它们的单细胞系进行IS-PCR和Rep-PCR扩增以及田间致病性鉴定,研究母株和单细胞系之间的遗传和致病性变异。结果表明:1)母株与单细胞系属于同一分子谱型的比率依次为:52.9%(J3)、23.5%(IS1112)、29.4%(IS1113)和35.3%(ERIC);2)综合4个引物的PCR扩增结果,采用UPGMA聚类,母株与其全部单细胞系相似率在90%以上的组群占29.4%,差异率达到30%~41%的组群占参试组群的52.9%;以带位相似率80%为簇界,参试菌可以划分为15簇,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9个组的母株和单细胞系聚合在同一簇中,占参试菌的52.9%,说明三国病菌在遗传上存在高度相关性;三国病菌都存在簇群差异,以菲律宾菌系变异最大,如Pxo79和Pxo112母株和单细胞系各分在不同的3簇中,Pxo79、Pxo86、Pxo99和Pxo112等菌系的母株和单细胞系之间的差异率达到了41%;结果证明:母株是“由遗传上有不同程度差异的细胞”组成的混合体。3)田间致病性测定表明,母株与其单细胞系毒力不同的有15组,占88.2%,说明母株是由毒力不同的单细胞系组成的混合体,但病原菌的分子谱型以及遗传分簇与致病型之间没有相关性。
郑伟刘晓辉成国英林兴华
噬菌体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本试验用4个水稻品种研究了噬菌体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品种采用针刺法接种时,噬菌体对病斑的扩展无明显抑制作用;而采用喷雾接种病菌时,在接种前、后10d喷施噬菌体,都表现出一定的防效,以接种病菌前5d施...
成国英涂立超何云蔚孙新城曹一菲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噬菌体防效
文献传递
田间稻细条菌含量同稻株发病关系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采用无病种研究秧田和本田带菌对稻株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秧田或本田带菌,均可引起稻苗发病,由秧田带菌引起幼苗感染后始病期最早出现在苗龄46d以后;当本田带菌时,移栽苗始病期最早出现在移栽后15d左右。无论是秧田或本田带菌,稻苗始病期和发病率均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升高而提早和增加,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下降而推迟和减少。当田间接菌浓度等于或高于6×105cfu/cm3时,连抗性品种033也会发病,当田间接菌浓度低于6×10cfu/cm3时,秧田感染苗始病期推迟到苗龄71d,本田感染苗始病期被推迟到移栽后的第61d,且发病率显著地降低,甚至达到查不出病株的水平,说明降低田间菌量使之低于6×104cfu/cm3的水平,就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灭稻细条病的危害。试验还表明:品种抗病性不同,或田间带菌量不同,稻株始病期存在很大差异,故药剂防治应根据田间病情适时进行。采用田水接菌法鉴定品种抗性,是一种与自然发病最接近的方法,经对5种接种浓度的比较,看出:以在6×105cfu/cm3的接种浓度条件下,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反应最明显。
成国英宋建军
关键词:水稻发病率
母株病情严重度同种子传病关系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比较8个采自病株的种子的传病情况,结果是母株病指高于35.65的4个品种查到病株,而母株病指低于2.89的4个品种未查到病株。这说明,种子是否传病以及传病程度与产种母株的病情密切相关,产种母株发病重,种子带菌率高,发病就重;产种母株发病轻,种子带菌率低,发病就轻;当产种母株发病轻到一定程度时,种子也可能不表现明显地传病作用。
成国英黄昌华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
水稻品种对稻细条病菌的抗性测定被引量:10
1996年
三年共鉴定湖北省主栽的和参入省区试的早、中、晚稻品种或组合(下简称品种)的抗性(对细条病)合计133份,早稻58份,全表现抗病;中稻39份,抗病的10份,占25.6%,其中CNA4127、CNA4206、IRAT177和IR26为高抗,可作抗源,稀播稻、中育糯、协优413、3588、粳籼89和90136为中抗,可供病区选用。湖北主栽品种汕优63、V优63、汕优64以及高抗稻白叶枯病的杨稻4号、杨辐籼2号和B97均高感稻细条病。晚稻36份,仅S159和N50883表现中抗,急待开发抗源和选育抗病品种。对早、中、晚稻参鉴材料群体病情比较表明,在湖北省,稻细条病危害的重点是中、晚稻,故对此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应主要针对中、晚稻进行。以喷雾接种法鉴定品种抗性,方便、快捷且较符合自然发病规律,但受年度气候及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为减少这种“时”、“空”造成的差异,经比较分析三年鉴定结果发现:①设置抗、感病品种对照作参照物,以便对“差异”进行一定辐度校正;②当发病轻时,按病株率标准评判品种抗级,当发病重时,按病情指数评判品种抗级,可获得重复性较好的鉴定结果。
成国英黄昌华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菌抗病性
湖北省稻细条病菌与其它地方稻细条病菌血清学关系比较
1996年
以稻细条菌R29免疫大耳白兔获取的抗血清,同湖北的以及广西、福建和湖南的共11个菌株进行琼胶双扩散反应,结果是同其中9株菌产生清晰吻合的沉淀线,说明这9株为同一血清型,但同广西的R1和福建的R17不产生沉淀线,说明这两株为不同血清型。
成国英高世富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菌血清学
对洪湖、枣阳和蒲圻细条病菌噬菌体溶菌型的比较被引量:1
1996年
经互溶性比较,证明洪湖、枣阳和蒲圻分离细条病菌R27、R28、和R29为同一噬菌体溶菌型。
成国英曾云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菌致病力
稻细条病菌在病残上的越冬研究及越冬病田稻株发病情况调查被引量:5
1996年
该试验证明:稻细条病菌可以在湖北自然越冬,但越冬菌量较低,以致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荧光抗体染色(IFT),以及接种等技术,难以查获田间越冬病残所带活菌。
成国英林梅根候著卫伍建宏
关键词:细条病菌越冬
免疫荧光技术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稻细条病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比较免疫荧光技术(IFT)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稻细条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前者为103cfu/ml,后者为104cfu/ml.通过与5属9种常见病原细菌和11株来自不同地区的稻细条病菌的反应,二者均未发生交叉反应,表现出了较好的特异性。对18份不同带菌材料的检测结果:IFT法检出符合率为66.67%,ELISA法检出符合率为33.33%;相比而言,在定性检测方面IFT是比ELISA操作更简便、更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
成国英高世富候著卫伍建宏王桂芝
关键词:水稻细条病菌免疫荧光
重组棉铃虫病毒的外源基因向其他生物的转移被引量:2
2005年
本文报道了基因工程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AaIT)的外源蝎子毒素基因(AaIT)是否会向环境中的植物病原微生物或捕食性天敌转移的实验结果。首先,于实验室内将重组病毒HaSNPV-AaIT与棉花黄萎病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Lleb.)进行了长达90d的混合培养,在混合培养30d,60d和90d后分别提取棉花黄萎病病菌的基因组DNA,用AaIT基因作探针进行点杂交,结果显示无阳性信号。另外,从多次施用过重组病毒的棉花田中采集了120只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利用健康蚜虫饲养3-4d,用碱解液处理瓢虫体表后,从处理液中可以检测到病毒DNA;但瓢虫体表经碱解液和Dnase处理后,从瓢虫体内提取的基因组DNA,用PCR和斑点杂交的方法,都没有检测到AaIT的序列存在。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说明,基因工程病毒的外源基因向其它生物转移的可能性极低。
孙新城成国英周明哲胡志红孙修炼
关键词: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基因工程基因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