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小红
-

-

- 所属机构: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安徽省 合肥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朱力

- 作品数:179被引量:3,222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矛盾 社会 社会结构 农民工 社会成员
- 李雪

- 作品数:13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芽变 砀山酥梨 叶绿体超微结构 果皮 影响因素
- 合作学习在“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11年
-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当前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其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却较为少见。文章梳理了合作学习主要观点及其优越性,提出了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小组工作"中加以运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这是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是实现学生社会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了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小组工作"教学过程的构想。
- 汪小红
- 关键词:课程教学
- 论农村场域的惯习和资本——兼论农村的内部权力结构被引量:5
- 2012年
-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梳理场域理论基本特质的基础上,尝试锻造"农村场域"的概念,并从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农村场域权力结构的现状。正式权力主体、非正式权力主体和权力缺失群体构成了农村场域的三极权力主体,并在权力运作中体现出相互有别的权力地位,各主体在场域实践中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博弈中构建农村场域的权力秩序。
- 汪小红
- 关键词:资本惯习内部权力结构权力主体
- 论小组工作实验教学的双重目标——兼论社会工作者自我能力建设的路径被引量:1
- 2015年
-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宏观制度空间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小组工作实验作为一门训练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技巧的课程,在应对职业化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认为小组工作实验课程在训练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自我成长产生积极效应,从而实现本实验课程教学的"双重目标",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转换的双向建构过程。基于此讨论了社会工作者自我能力建设的日常路径。
- 汪小红
- “离土”时代的乡村信任危机及其生成机制——基于熟人信任的比较被引量:24
- 2013年
- 人口流动带来了社会的异质性和传统熟人信任关系的变化。离土背景下农村社会呈现出以人际信任式微、权威信任流失和制度信任缺位为表现的信任结构失调局面。通过与传统的熟人信任机制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当前信任生成机制"破"与"立"的失衡是农村社会信任危机形成深层原因,信任结构失调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即人际层面"关系"的弱化、社区层面"记忆"的断裂以及社会层面"规范"的失范。传统信任模式的削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信任是农村社会信任关系的根本。
- 汪小红朱力
- 现阶段中国征地矛盾的特征、趋势与对策被引量:4
- 2014年
- 现阶段中国征地矛盾主要类型有程序违法型、干部贪占型、相对剥夺型和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型,呈现出征地矛盾手段的强制性、发生形式的集体化、博弈策略的复杂化、矛盾抗争的"事后维权"以及强度的刚性等特征。未来的征地矛盾将在区域差异、征地手段、政策体系以及征地次生矛盾等方面有所发展或弱化。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解征地矛盾的对策。
- 朱力汪小红
- 关键词:征地矛盾
- 干群矛盾的理性分析:类型、特征、趋势和对策被引量:8
- 2017年
- 理性分析当前干群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厘清其类型、特征等基本问题有助于干群关系的和谐构建。干群矛盾主要有政策导因型、资源短缺型、公权腐化型、官僚作风型以及非法诉求型五类,呈现出群体间身份冲突、汇聚性、后果严重性、"易燃性"、城乡差异性和网络放大效应等基本特征,在发展趋势上则表现为干群矛盾总体上已经达到顶峰并开始出现拐点、不同类型干群矛盾的化解呈现出不均衡态势、干群矛盾的属性将从现实利益矛盾转向非现实利益矛盾。干群矛盾的化解需要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干群矛盾需要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
- 朱力汪小红
- 关键词:干群矛盾化解对策
- 共识与分歧:转型期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研究综述
- 2014年
- 学术界对当前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成果的梳理发现,研究者的观点共识和分歧并存。共识主要体现在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原因、利益表达方式、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倾向及其行动选择机制层面上,分歧则主要体现于研究视角差异化下如何重构有效和有序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问题上。建议未来研究在微观层面应关注失地农民行动策略选择的动力机制,在宏观层面应关注整体性政策组合的建构,以推动对失地农民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利益表达的转向。
- 汪小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非制度化
- 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研究综述:以概念建构为主要线索被引量:2
- 2014年
- 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矛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一方面讨论了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多"源"形态,另一方面对源于农民指向基层政府的"社会抗争"及其所凸显的农村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探索。就现有研究以概念建构和各类解释框架的形成为基本线索加以梳理,可发现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研究具有"碎片化"特征。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话语体系还是社会治理实践的话语体系,对农村社会矛盾的研究都有必要走向"整体性"视角。
- 汪小红
- 关键词:农村社会矛盾社会抗争
- 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演进与现代重塑被引量:1
- 2010年
- 我国的农村外部权力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二元——一元——二元"阶段的演变,文章以农村社区外部权力结构为视角,以国家行政权力和农村社会权力为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权力结构的这一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合理重塑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关键环节:政府治理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农民自治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及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权力的制衡。
- 汪小红
- 关键词:国家行政权力
- 共识与分歧:转型期我国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研究综述被引量:5
- 2014年
- 学术界对当前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成果的梳理发现,研究者的观点共识和分歧并存。共识主要体现在失地农民利益受损原因、利益表达方式、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倾向及其行动选择机制层面上,分歧则主要体现于研究视角差异化背景下如何重构有效和有序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问题上。建议未来研究在微观层面应关注失地农民行动策略选择的动力机制,在宏观层面应关注整体性政策组合的建构,以推动对失地农民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利益表达的转向。
- 汪小红
- 关键词:失地农民非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