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颖
-

-

- 所属机构:江苏大学药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镇江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徐希明

- 作品数:123被引量:982H指数:16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氟尿嘧啶 活性成分 白蛋白微球 中药 水飞蓟宾
- 金雪锋

- 作品数:24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
- 研究主题:组合物 长循环 脂质体 冻干 抗肿瘤
- 柯学

- 作品数:133被引量:42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
- 研究主题:脂质体 黄芩素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多晶型
- 陈美

- 作品数:4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抗肿瘤 蟾毒灵 体外 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制剂
- 平其能

- 作品数:544被引量:3,396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 研究主题:脂质体 胰岛素 药代动力学 壳聚糖 壳聚糖衍生物
- 载蟾毒灵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评价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为载体,制备包载中药单体蟾毒灵的纳米粒制剂。方法采用醇中聚合法制备了包载蟾毒灵的PBCA纳米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并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溶血性等理化性质。结果醇中聚合法制备的蟾毒灵PBCA纳米粒形态均匀,平均粒径为(151.2-6.1)nm,多分散系数为0.133±0.024,Zeta电位为(-7.09±0.58)mV,包封率为(70.812±6.139)%,载药量为(1.990±0.291)%;与蟾毒灵原料药相比,该制剂的溶血性更低,安全性有所提高。结论蟾毒灵PBC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可有效缩短中药单体与酸性介质的接触时间,制得的纳米粒各项理化性质良好,可为易水解中药单体纳米粒载体的制备提供新思路。
- 陈美余江南徐希明许颖
- 关键词:蟾毒灵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正交试验设计溶血性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综述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PK-PD结合模型的类型、程序及应用。结果 PK-PD结合模型有4种类型,其在新药研发,个体化给药和临床检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结论 PK-PD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在药物开发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孙敏捷许颖
- 关键词:药动学药效学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作为亲和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
- 2018年
- 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也称整体柱,连续床)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以高分子为基质的整体型多孔材料,由于其内部独特的三维连续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在诸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被认为是分离过滤领域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与硅基质MONOLITH材料相比,高分子类型的MONOLITH材料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生物相容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和表面化学性质易调控等特点,因此作为亲和色谱的固定相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本综述重点总结了高分子类型MONOLITH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近5年来其作为亲和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进展。
- 许颖高婷婷王启晓屈阳刘宏飞辛渊蓉
- 关键词:固定相生物大分子
- 汉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且粒径适宜的汉黄芩素脂质体,考察其体外释放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汉黄芩素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考察脂质体在等渗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的释放规律及血浆存在对其释放的影响,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制备的汉黄芩素脂质体包封率为(81.2±4.2)%,粒径为(157±22)nm。在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仅释放约40%,血浆的存在会导致释放有所增加。脂质体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生物利用度是溶液剂的3.48倍。结论:制备的汉黄芩素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符合要求,体内外研究均表明脂质体具有缓释效果。
- 柯学许颖严菲平其能
- 关键词:汉黄芩素脂质体体外释药药代动力学
- 漆黄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制备漆黄素脂质体,并对其进行制剂学研究及体内外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漆黄素脂质体,以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制备不同磷脂与胆固醇总量、不同磷脂胆固醇比例及不同药脂比的漆黄素脂质体,确定漆黄素脂质体最优处方。采用激光散射粒径仪测定漆黄素脂质体的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漆黄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对漆黄素脂质体的稳定性,在3种释放介质(pH 1.2盐酸、双蒸水和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释放情况,细胞毒性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体内外参数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最优处方(漆黄素22.2 mg、磷脂133.3 mg、胆固醇16.7 mg、胆酸钠110 mg、肉豆蔻酸异丙酯60 mg)制备的漆黄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60.32±1.08)nm,多分散系数为0.198±0.011,包封率为(94.37±0.62)%,载药量为(4.500±0.02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漆黄素脂质体外形圆整且分布均匀。制成脂质体后可提高漆黄素原料药的溶解度、体外释放率以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漆黄素脂质体在30 d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漆黄素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漆黄素脂质体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漆黄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 王蓓蓓姜亚莉林郁许颖
- 关键词:漆黄素脂质体体内外评价难溶性药物制剂开发
- 基于TPGs表面修饰的雷公藤甲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质量评价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制备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修饰的雷公藤甲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PGs-Tri-SLNs),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TPGs-Tri-SLNs,并以山嵛酸甘油酯浓度(X1),大豆磷脂与TPGs比例(X2)和山嵛酸甘油酯与药物比例(X3)作为考察因素,以TPGs-Tri-SLNs的粒径分布(Y1)和药物包封率(Y2)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TPGs-Tri-SLNs的处方,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并考察了TPGs-Tri-SLNs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结果TPGs-Tri-SLNs的最佳处方组成为:山嵛酸甘油酯浓度为10%,大豆磷脂与TPGs比例4∶1,山嵛酸甘油酯与药物比例为60∶1,按照最优处方制备3批TPGs-Tri-SLNs的平均粒径为(107.8±16.9)nm,包封率为91.4%±1.1%;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TPGs-Tri-SLNs呈球型分布,表面光滑;TPGs-Tri-SLNs在前4 h内药物释放较快,后期释药速率较为平稳,24 h药物释放可以达到85%。结论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并得到TPGs-Tri-SLNs的最优处方,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
- 黄苏莉吴贻明包瑞许颖
-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固体脂质纳米粒
- 抗生素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介绍已上市抗生素缓控释制剂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抗生素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抗生素合理以及可行的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抗生素缓控释制剂研发进展进行相关综述。结果与结论抗生素缓控释制剂已上市品种较多,其新型制剂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推动制药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 何浩许颖徐希明余江南
- 关键词:抗生素缓控释制剂新技术
- 脱氢水飞蓟宾的溶解度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考察
- 2013年
- 目的:测定脱氢水飞蓟宾(DHS)的溶解度并探讨DHS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HPLC测定DHS含量,流动相甲醇-0.2%甲酸水溶液(60∶40),检测波长255 nm。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考察DH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特性。结果:DHS于20,37℃振荡24 h的溶解度分别为0.46,1.23 mg·L-1。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中单位时间吸收率(n=3,x珋±s)分别为(17.81±6.37)%,(8.41±2.43)%,(12.95±5.06)%,吸收速率常数(K a)依次为(0.176±0.069),(0.089±0.053),(0.158±0.058)h-1;DHS在十二指肠的K a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结论:温度对DHS溶解度存在一定影响。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段吸收量和K a显著高于空肠段。DHS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为主。
- 许颖金雪锋童珊珊陈美徐希明
- 关键词:溶解度高效液相色谱酚红
- 蟾毒灵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4年
- 蟾毒灵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活性单体,能抑制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浸润。该文就蟾毒灵对肝癌、肺癌、肠癌、胃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体内外抑制作用及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综述,并综括了其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许颖陈美金雪锋钱晨徐希明张璇
- 关键词:蟾毒灵抗肿瘤体外制剂
- 载药动脉栓塞微球DC Bead^(TM)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2年
- 载药洗脱微球结合了栓塞与局部化疗的优势,其经微导管注射,选择性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使肿瘤缺血坏死;同时其向病灶部位持久缓慢地释放药物,形成局部高浓度,对肿瘤细胞产生显著的细胞毒效应。近年来载药DC BeadTM用于肝癌的栓塞化疗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文就其制备方法、载药特点、体外释放方法、体内药动学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金雪锋许颖沈晓兰陈祥峰宗在伟
- 关键词:DCBEAD阿霉素动脉化疗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