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曦
-

-

- 所属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所在地区:四川省 成都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
相关作者
- 李波

- 作品数:1,053被引量:3,881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肝移植 洞庭湖区 东方田鼠 活体肝移植 肝癌
- 严律南

- 作品数:874被引量:4,504H指数:2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肝癌 胰腺炎 肝移植术后
- 魏永刚

- 作品数:89被引量:36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肝切除术 腹腔镜 肝细胞癌
- 尹杰

- 作品数:11被引量:55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肝脏储备功能 肝移植患者 肝移植 焦虑
- 杜正贵

- 作品数:47被引量:219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房重建 腔镜手术 逆序法 腋窝入路
- 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成功处理1例报道被引量:1
- 2014年
- 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纳差、腹胀20+d”入院。人我院考虑诊断为乙型重型肝炎,后完善相关手续后行不带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
- 雷建勇王文涛严律南徐明清杨家印冯曦
- 关键词:活体右半肝移植小肝综合征乙型重型肝炎巩膜黄染肝中静脉
- TIPS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围术期护理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围术期护理的意义。方法统计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9例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合并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1.5%,对照组总满意度为57.6%,观察组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率3.39%、发热率8.48%、疸血症率1.69%、肝功能损伤率1.69%、分流道狭窄率1.69%、分流道栓塞率1.69%以及肝性脑病率3.39%;而对照组出血率13.56%、发热率22.03%、疸血症率5.08%、肝功能损伤率3.39%、分流道狭窄率5.08%、分流道栓塞率6.78%以及肝性脑病率5.08%,观察组在护理后出血和发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合并围术期护理能够明显提高对医护人员的认可程度,降低部分并发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
- 张碧芸冯曦刘艳赵淑珍
-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TIPS围术期护理
- 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用IQQA肝脏系统(EDDA Technology,Inc.USA)重建肝脏模型,测量并记录剩余肝脏体积及第1肝门侵犯程度,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拟采用自体肝脏移植对其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充分术前评估,明确患者肝内病灶147 mm×134 mm×165 mm大,严重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及肝右和肝中静脉并造成三者闭塞,肝左静脉部分受侵,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剩余肝脏体积约912 m L,剩余肝脏体积与标准肝脏体积比为0.81,术前肝脏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按预期方案行自体肝脏移植术,术中应用患者自身大隐静脉做移植物重建部分流入及流出道,下腔静脉未予以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结论自体肝脏移植可成功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其中充分的术前评估和第一肝门的处理是手术的关键。
- 孔俊杰沈舒黄斌冯曦杨先伟邱逸闻赵继春魏永刚王文涛严律南
-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
- 分期切除治疗多发泡型肝包虫病的初步经验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期切除治疗多发巨大泡型肝包虫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期间采用分期切除法治疗的7例多发泡型肝包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和(或)MRI、血清学及疫区生活史,术前诊断较为明确,对CT测量切除病灶后剩余肝体积小于30%的多发病灶患者行分期手术治疗,第1次术后每月查1次上腹增强CT、肝功能及血常规,3个月后行第2次手术,术后1、6及12个月复查上腹部彩超、增强CT或MRI、肝功能、血常规、包虫抗体,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第1次术后7天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无并发症。第2次术后7 d肝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出现胆瘘,随访期内无复发及死亡。结论分期切除术用于治疗多发巨大泡型肝包虫病,可降低手术风险及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方丹杨康明陈哲宇陈克霏黄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王文涛陈颖吴泓徐明清马智杨家印李智红魏永刚魏耕富黄纪伟唐友银冯曦
- 关键词:泡型肝包虫病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报道
- 2015年
- 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入院。患者于1年前行体检并未发现脾脏异常,但于3 d前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入院前无任何症状,入院后查体无异常。行CT检查示脾脏上极有一约6 cm×5 cm大的团块占位;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及CA-125均为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考虑为脾脏占位,遂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大小正常,
- 刘珍妮雷建勇王文涛严律南徐明清杨家印冯曦
- 关键词:脾脏切除乙肝表面抗体血管瘤样硬化性结节性
- 活体肝移植术后受体肝脏储备功能和体积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常规肝功能指标、肝脏储备功能和肝脏体积增长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受体术前基本资料,对围手术期常规肝功能指标、吲哚氰绿(ICG)血浆清除率(K)、CT肝体积以及术后近期(3个月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供肝重和受体体重比(GRBW)为0.63%~1.43%。受体术中移植肝脏体积为(638±103)ml,术后7、30及90d移植肝脏体积分别增长至(1096±152)ml、(1163±138)ml及(1158±140)ml,均大于术中的体积(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肝脏体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术后3、7、30和90d的KICG值逐渐升高〔(0.177±0.056)/min、(0.183±0.061)/min、(0.200±0.049)/min及(0.209±0.050)/min〕,均高于术前值〔(0.123±0.0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2,P<0.001,P<0.001)。以供体术前KICG值(0.228±0.036)/min为基线,受体术后3d和7d的KICG值低于基线值(P=0.004,P=0.015),而术后30d和90d的KICG值已接近基线值(P=0.355,P=0.915)。根据术后14d总胆红素值将受体分为肝功能良好组(n=23)和肝功能不全组(n=7),与肝功能良好组相比,肝功能不全组术后3d的KICG值明显降低(P=0.001)。结论术后7d是活体肝移植受体肝脏体积增长的活跃期;受体肝脏储备功能的恢复要早于体积的恢复。ICG排泄试验可作为活体肝移植术后受体移植肝功能及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 尹杰李波杜正贵冯曦魏永刚李甫强严律南文天夫唐荔
- 关键词:肝脏储备功能吲哚氰绿排泄试验活体肝移植
- 脾动脉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2例报告)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总结12例脾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华西医院诊治的12例脾动脉瘤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脾动脉瘤中伴动脉粥样硬化3例,门脉高压症2例,慢性胰腺炎2例,胰腺损伤后2例,胰尾肿瘤1例;其中自发性破裂大出血2例。11例经彩色多普勒、C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确诊,1例依靠手术探查确诊,没有1例能单独依靠临床表现明确诊断。本组中行动脉瘤切除加脾切除4例,单纯动脉瘤切除1例,动脉瘤近远端动脉结扎1例,动脉瘤体伴胰体尾部切除加脾切除1例,动脉介入栓塞1例,死亡2例。结论:脾动脉瘤一般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很少具有特征性表现,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最具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及时根据病情选择微创介入栓塞治疗或尽早手术。
- 王思宇刘晓珑李甫强袁丁张鸣冯曦李波
- 关键词:脾脏脾动脉瘤动脉造影
- 脉搏染料光密度法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对评价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价值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脉搏染料光密度法吲哚氰绿(PDD-ICG)排泄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间收治的75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术后肝功能代偿情况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术前检查指标的差异;并根据ICG清除率(K)值和ICG15min储留率(R15)值再分别分组,比较各组间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肝功能轻度功能障碍组60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2例,重度功能障碍组3例(因重度功能障碍组例数过少,纳入中度功能障碍组行统计分析)。轻度功能障碍组与中重度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术前Child-Pugh评分、PT及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K值和R15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K值以0.158/min为界分为2组,K<0.158/min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7.1%;K≥0.158/min组为12.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R15值以10%为界分为2组,R15≤10%组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5.9%;R15>10%组为4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D-ICG试验评估肝切除术患者肝储备功能有效、简便,对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 杜正贵李波冯曦尹杰严律南文天夫曾勇
- 关键词:肝脏储备功能吲哚氰绿排泄试验肝切除术
- 吲哚氰绿排泄试验及标准余肝体积与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结合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及标准余肝体积探讨预防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的安全切肝界限。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收治的75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术后肝功能代偿状况分组,将术后发生肝功能中度代偿不全患者术前ICG 15min潴留率(ICGR15)值与术后标准余肝体积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轻度代偿不全60例,中度代偿不全12例,重度代偿不全3例。轻度代偿不全组与中重度代偿不全组患者的年龄[(50±13)岁和(53±9)岁]、术前Child—Pugh评分[(5.4±0.6)分和(5.7±0.9)分]、凝血酶原时间[(13.6±1.0)s和(13.5±1.0)s]、国际标准化比值(1.09±0.10和1.06±0.10)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CG排泄试验中的K值(0.20±0.04和0.17±0.03)和ICGR15值(6±4和9±4)以及术后标准余肝体积[(545±93)ml和(398±82)m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肝功能中度代偿不全患者术前ICGR15值和术后标准余肝体积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呈正相关(R=0.640,P=0.025),回归方程为:标准余肝体积(ml/m^2)=1594.6×ICGR15+265。结论将ICG排泄试验和标准余肝体积结合起来评估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预防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中、重度代偿不全。
- 杜正贵李波冯曦尹杰严律南文天夫曾勇
-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肿瘤吲哚氰绿排泄试验肝功能不全
-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1例报告被引量:3
- 2007年
- 王思宇冯曦张鸣刘晓珑尹杰李波
- 关键词:癌肉瘤发病部位甲状腺呼吸道消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