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才益
作品数: 129被引量:784H指数:16
  • 所属机构:武警浙江总队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曾忠友
作品数:219被引量:1,097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腰椎 椎间融合 肌间隙入路 脊柱融合术
张建乔
作品数:133被引量:638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腰椎 肌间隙入路 椎间融合 脊柱融合术
吴鹏
作品数:83被引量:417H指数:14
供职机构:武警浙江省总队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腰椎 脊柱融合术 下腰椎
严卫锋
作品数:85被引量:389H指数:14
供职机构:武警浙江省总队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腰椎 肌间隙入路 椎间融合 脊柱融合术
宋永兴
作品数:98被引量:369H指数:14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
研究主题:肌间隙入路 椎间融合 腰椎 椎弓根螺钉 脊柱融合术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有顽固性下腰痛,或合并马尾神经、神经根症状,多主张手术治疗,由于大部分病例病史时间较长,其病理改变明显,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存在一些争论。为了探讨腰椎椎弓峡部...
曾忠友严卫锋唐宏超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关键词:腰椎滑脱手术治疗融合方式椎体复位
文献传递
后路全椎板切除加椎体间植骨VSP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
2004年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板切除加加椎体间植骨VSP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的优越性。方法 采用“揭盖式”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VSP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 5 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患者。结果 随访 12个月~ 16个月 ,近期疗效满意 ,未产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路全椎板切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融合术不仅可实现充分减压 ,而且可以防止继发性腰椎不稳。
王斌徐阿炳金才益陆金荣唐宏超
关键词:椎体间植骨
纵向撑开棒与棘突间钢丝紧缩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1993年
我院自1986~1991年用哈氏撑开棒与棘突间钢丝紧缩固定,治疗23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男19例,女4例,年龄19~52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0例,重物击伤1例,汽车撞伤2例;
徐跃根裴仁模金才益马翔陆
关键词:骨折胸椎腰椎
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3年
曾忠友金才益刘海鹰
关键词: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骨科血栓形成病理因素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张建乔董黎强金才益曾忠友吴鹏王斌汤静彪
关键词:椎间融合
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处理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者行膝关节置换时膝内翻的矫正方法。方法172例(190膝)合并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前测量膝内翻角、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胫骨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其内翻角为8°~21°,参考关节面夹角、胫骨角及胫骨内翻角确定膝内翻的类型,术中根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应的胫骨截骨及适度的软组织松解。结果出现切口感染2例(2膝),1例为急性感染,1例为迟发性感染,2例均经清创、假体取出并膝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术后内翻矫正157膝,仍有膝内翻33膝,内翻角3°~9°(4.8°±0.9°)。165例(182膝)获得随访,时间8~90(40±3.5)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感染外,余膝关节活动度为:伸直0°168膝,伸直受限<10°11膝,伸直受限11°~15°3膝;屈曲90°~130°。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2~57(30±5.5)分提高到76~89(79.2±4.3)分。结论术前明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术中采取针对性操作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是全膝关节置换膝内翻获得矫正的有效方法。
曾忠友金才益裴仁模陆金荣周殿阁张建乔江春宇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
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5月,采用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2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男16例,女7例;年龄49~70岁,平均58岁。均为连续3个节段病变,其中C3、4、C4、5、C5、615例,C4、5、C5、6、C6、78例。23例均有不同程度四肢与躯干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行走不稳及腱反射亢进。颈椎MRI示均有3个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相应节段脊髓受压。病程6~28个月,平均12.5个月。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以明胶海绵填塞,术后未见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椎动脉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1个月。术后2周内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1例术后1周钛网向上终板塌陷约2mm,随访期内未见加重;余内固定物位置良好。23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9.1±0.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4.3±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时改善率为65.8%±0.2%。按照Odom临床效果分级标准评价:获优10例,良8例,可4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宋永兴王斌孙德弢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不连被引量:1
1999年
曾忠友裴仁模金才益徐跃根
关键词:单侧外固定支架胫骨骨折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9例,年龄24~70岁,平均51.0岁,病史时间2~20年,平均7.5年;均有顽固性下腰痛,且以腰痛为主,表现为不耐久站、久走。其中伴双下肢神经根症状10例,伴单侧神经根...
曾忠友严卫锋唐宏超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文献传递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曾忠友汤永华陈国军严卫峰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