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
作品数: 97被引量:356H指数:12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生物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汪筱林
作品数:102被引量:475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翼龙 早白垩世 恐龙蛋 晚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张福成
作品数:35被引量:35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脊椎动物 义县组 孔子鸟
周忠和
作品数:125被引量:502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 鸟类 化石 中生代
王原
作品数:38被引量:26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化石 有尾两栖类 义县组
王元青
作品数:64被引量:37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英文 哺乳动物 早白垩世 古近纪 古新世
我国首次发现具有皮膜翅膀的侏罗纪恐龙
2016年
1引言 作者等对发现在中国河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地层,约1.6亿年前的一件小型恐龙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CT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化石进行分析,获取了包括软体组织上保存的黑色素体在内的宏观和微观信息,还分析了化石围岩和化石的化学组分。研究发现,奇翼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长一种特殊的僵直长丝状羽毛,长丝状羽毛具有多样化的黑色素体形态。
王孝理郑晓廷徐星
关键词:翼龙微观信息髫髻山组晚侏罗世
范德瓦耳斯力--作用于所有分子的引力之谜
2018年
无论是氧还是氮,其气体在冷却之后都会变成液体或固体。这是因为分子冷却之后运动减弱,通过在分子之间发挥作用的引力聚集到了一起。
徐星
关键词:范德瓦耳斯力分子引力
从新的古生物学及今生物学资料看羽毛的起源与早期演化(英文)被引量:9
2009年
近年来关于羽毛和羽状皮肤衍生物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理解。结合最新的古生物学与今生物学资料,对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观察研究,为这个重要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源之前就以下列顺序完成了5个主要的形态发生事件:1)丝状和管状结构的出现;2)羽囊及羽枝脊形成;3)羽轴的发生;4)羽平面的形成;5)羽状羽小支的产生。这些演化事件形成了多种曾存在于各类非鸟初龙类中的羽毛形态,但这些形态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能退化或丢失了;这些演化事件也产生了一些近似现代羽毛或者与现代羽毛完全相同的羽毛形态。非鸟恐龙身上的羽毛有一些现代羽毛具有的独特特征,但也有一些现生鸟羽没有的特征。尽管一些基于发育学资料建立的有关鸟类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模型推测羽毛的起源是一个全新的演化事件,与爬行动物的鳞片无关,我们认为用来定义现代鸟羽的特征应该是逐步演化产生的,而不是突然出现。因此,对于羽毛演化而言,一个兼具逐步变化与完全创新的模型较为合理。从目前的证据推断,最早的羽毛既不是用来飞行也不是用来保暖,各种其他假说皆有可能,其中包括展示或者散热假说。展开整合性的研究有望为羽毛的起源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徐星郭昱
关键词:鸟类兽脚类恐龙羽毛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尴尬:“辽宁古盗鸟”事件的前前后后
2000年
徐星
关键词:文物保管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毛”的翼龙化石被引量:27
2002年
记述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龙类化石──宁城热河翼龙(新属、新种)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et sp.nov.该翼龙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布全身的“毛”.它具有许多喙嘴龙类的典型特征,如短的颈部、短的掌骨和特别长的第Ⅴ脚趾等,可归入一类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龙类──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该科已知的成员包括发现于德国Solnhofen的Anurognathus,哈萨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国辽西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但都不如新标本保存完整.该标本显示其翼膜与下肢相连,尾膜与第Ⅴ趾连接,脚趾具蹼.此外,热河翼龙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与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毛状皮肤衍生物形态相似,但二者是否为同源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汪筱林周忠和张福成徐星
关键词:义县组
远古的繁盛:辽西热河生物群
1999年
近年来,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化石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关注。中国学者的杰出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国古生物学家的赞誉,《自然》周刊、《科学》周刊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纷纷报道了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辽西热河生物群到底包含哪些门类的化石?它们的研究意义何在?有什么重要的研究价值?
徐星王原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化石古生物
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报导被引量:7
1998年
蝾螈类属有尾两栖动物,共计9科62属352种。与其相关的蛙类和无足类相比,蝾螈类在形态上更原始、更接近于现代两栖类理想祖先的构造。因此,研究早期蝾螈化石对了解两栖类的进化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各地中生代蝾螈类化石十分贫乏,且所知记录多以零碎材料为代表。鉴于完整的蝾螈材料非常稀少,推进此类研究的水平赖于早期完美标本的发现。
高克勤徐星程政武
关键词:中生代古动物蛙类
吉林延吉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初步报道被引量:1
2018年
2016年在吉林省延吉市南部龙山和西部太阳河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中,发现大量恐龙类、鳄形类和龟鳖类骨骼化石。目前龙山剖面发现5个化石层,累计厚约10.6 m,其中第3和第5化石层稳定、连续,其它三层呈透镜状断续分布,间隔分布于河流相沉积序列中。根据区域测年数据推测龙山化石地层年龄为距今100—91 Ma,结合化石和地层对比,确定化石地层属于晚白垩世最早期。
金东淳张军龙徐星金昌柱金锋蔡瑶瑶
关键词:恐龙动物群晚白垩世
中国北方恐龙化石研究
徐星汪筱林王原
该项目完善了鸟类恐龙起源假说,发现了一批早期虚骨龙类化石,填补了非鸟恐龙→鸟类转化过程的若干缺失环节;极大缩小了非鸟恐龙→鸟类的形态差距;在鸟类飞行起源方面发现了“四翼恐龙”阶段,提出鸟类飞行起源于两个主要浮力面的假说;...
关键词:
关键词:恐龙化石
辽西四合屯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火山爆发的灾变记录被引量:29
1999年
辽西北票以Confuciusornis-Sinosauropteryx-Zhangheotherium为代表的四合屯脊椎动物组合发现于义县组下部湖相沉积中,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中期(J—K界线144 Ma)或Valanginian晚期(J—K界线136 Ma)。化石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及无脊椎动物和被子植物,孔子鸟类群和具"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共生。野外发掘表明,化石完整地保存骨骼硬体及羽毛、食物、胃石、卵等软体及生理组织,确认多次非正常生物集群死亡事件。在四合屯发掘剖面上,含化石正常沉积的湖相页岩与火山喷发事件形成的沉凝灰岩互层,中酸性火山爆发形成的环境突变效应是导致脊椎动物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汪筱林王元青徐星王原张江永张福成金帆顾罡
关键词:火山爆发义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