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民
作品数: 137被引量:680H指数:13
  • 所属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所在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窦科峰
作品数:911被引量:4,228H指数:2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肝癌 肝细胞
付由池
作品数:179被引量:830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肝移植 医源性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 并发症
李开宗
作品数:404被引量:1,706H指数:18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肝移植 外科手术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肝肿瘤 肝细胞癌
高志清
作品数:257被引量:1,230H指数:17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 胆管损伤 肝移植 并发症
周景师
作品数:51被引量:307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树突状细胞 肝移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梗阻性黄疸 术式选择
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和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本文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以及不同吻合方式与发生胰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回顾2002-12/2005-06间行胰肠吻合病例34例,其中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腺横断伤,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5.88%(2/34),死亡1例.两种主要吻合方式比较,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胰瘘发生率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吻合方式均较容易掌握,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式吻合缩短.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在吻合技术未熟练掌握时,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
遆振宇岳树强杨雁灵王怀志李海民窦科峰
关键词:胰瘘
p53,p73,nm23-H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研究 p5 3,p73,nm 2 3- H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 )研究 18例正常肝、12例肝硬化、78例肝细胞肝癌的 p5 3,p73,nm2 3- H1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18例正常肝 ,12例肝硬化中 p5 3和 p73基因表达阴性或弱阳性 ;p5 3,p73,nm2 3- H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表达率分别为 5 5 .13%,5 2 .5 6 %,6 6 .6 6 %;p5 3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有无转移和是否乙型肝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或 P<0 .0 1) ,而与 AFP含量间无显著意义 ;p73基因表达与病理学分级 ,是否乙型肝炎和有无肝内或门静脉转移之间差异显著 (P<0 .0 1) ,与临床分期、AFP含量间无显著意义 ;nm 2 3- H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AFP含量间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 ,和肝内或门静脉转移呈负相关 (P<0 .0 1) ,而与病理学分级、是否乙型肝炎无差异性 .结论  p5 3,p73和nm 2 3- H1可作为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
李海民孙凯窦科峰李开宗赵爱志刘正才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免疫组织化学
异种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到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模型 ,使异种肝移植模型能够普及应用 .方法 :共施行 99例金黄地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 ,其中 4 4例采用Kamada方法 ,5 5例采用改进方法 (即受体肝分步切除的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 ) ,对两种术式的操作时间、无肝期及手术成功率等进行了比较 .结果 :Kamada方法受体手术时间 (4 4 .1± 4 .5 )min、无肝期(1 7.1± 2 .2 )min、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套接时间均 3.5min、手术成功率 88.6 % (39/ 4 4) ,改进方法所需时间分别为(39.2± 3.7)min ,(1 3.9± 1 .2 )min ,1min ,手术成功率87.3% (4 8/ 5 5 ) .结论 :改进的受体肝分步切除的二袖套法金黄地鼠到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术 ,能缩短无肝期和手术时间 ,是异种肝移植研究较简单、易行。
李海民窦科峰陈勇帝振宇王志刚张福琴周景师
关键词:金黄地鼠肝移植疾病模型动物异种
新型自杀基因1inamaras/linamarinnamarase/Inamarin的构建及对肝癌细胞MHCC97的体外杀伤效应
2008年
目的构建表达亚麻苦甙水解酶(linamarase,lis)基因的重组真核载体,建立亚麻苦甙水解酶/亚麻苦甙(linamarase/linamarin,lis/lin)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并检测其对肝癌细胞MHCC97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将lis基因定向克隆人真核载体pEGFPN1,并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用电转染法将pEGFP-N1-lis转染人肝癌细胞MHCC97,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lis的细胞系,MTT法检测lis/lin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外的抗肿瘤效应。结果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证明1is基因成功定向插入到pEGFP—N1载体中;G418压力筛选4周,得到稳定表达lis的MHCC97细胞,命名为MHCC97-lis。经检测,新型自杀基因系统lis/lin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显示出旁观者效应。结论成功获取表达li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已建立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旁观者效应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新型自杀基因lis/lin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
马俊陈明浩李海民李军李韧张福琴窦科峰
关键词:自杀基因
肝癌生长、转移中的微血管生成机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研究微血管生成在肝癌、肝硬化、正常肝间的差异及其与肝癌生长、转移、病理特点的关系 .方法 用 因子抗体和 APA试剂盒对 45例肝癌、2 1例肝硬化和 8例正常肝的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然后在 2 0 0 (× )显微镜下计数每一视野下的微血管数目 .结果 肝癌、肝硬化、正常肝组织的微血管数目分别是 6 7.4± 2 3.8,14.4± 5 .8和 3.5±2 .0 ,经统计学分析 ,三者相差显著 (P<0 .0 1) ,微血管数与肝癌的转移、包膜形成相关 ,而与肝癌的大小、分级无关 .结论 微血管生成在肝癌的转移。
李海民赵爱志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
关键词:肝癌肝细胞毛细血管肿瘤转移微血管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 :对 2 0a中 12 9例医源性胆管损伤 ,12 0例修复后10 8例再手术患者 ,损伤部位和修复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再手术率 90 %(10 8/ 12 0 ) ;再手术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关系 ;再手术率与损伤原因、损伤部位、修复时机、手术方式和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胆管损伤修复后再手术率最高 (10 0 %) ,开腹胆囊切除术 (OC)次之(91 3 0 %)、OC +胆管探查术最低 (71 4 3 %) ,三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5 ) ;损伤部位再手术率 :肝总管、肝门部胆管、高位胆管分别为 92 3 1%,91 67%,94 5 2 %三者无显著差异 ,而胆总管损伤再手术率最低 5 5 5 6%,与前三个部位再手术率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胆管损伤力争手术中、术后早期 (<4 8h)确诊并修复 ,短期内 (<4wk)修复应慎用 ,4wk后行近端胆管与空肠Roux y端侧 侧吻合较合适 ,并内置T管支撑 6mo以上 ,可降低术后胆管狭窄及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 ,从而降低再手术率 。
李海民窦科峰孙凯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关键词:医原性疾病再手术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保胆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保胆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时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随访过程中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患者39例。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74.36%,观察组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纳差、腹胀、恶心、反酸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为25.6%,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手术不仅能够有效取出结石,摘取息肉,还能保护胆囊,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加雄李海民郭震芳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手术胆囊息肉胆囊结石
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手术原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对 1 9年中 1 2 9例胆管损伤1 0 8例再手术病人的损伤部位和再手术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手术率 83 1 % (1 0 8/ 1 2 9) ;病人性别、年龄与再手术率无显著关系 (P >0 0 5) ;再手术率与损伤原因、首次手术方式、损伤部位、再手术时机、再手术术式和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 ;LC胆管损伤再手术率 (93 3 % )高于OC手术胆管损伤 (82 5 % ) ,相差显著 (P <0 0 5) ;LC胆管损伤再手术率最高 (92 3 % ) ,OC次之 (84% )、OC +胆管探查术最低 (75 % ) ,三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5) ;损伤部位再手术率 :肝总管、肝门部胆管、高位胆管分别为 92 3 %、88 5 %、89 6 % ,三者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而胆总管损伤再手术率最低 36 9% ,与前三个部位再手术率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胆管损伤力争手术中、术后早期 (<2 4h)确诊并处理 ,术后被迫急诊手术只能作为急救措施进行胆汁外引流术。LC术中及其术后和OC手术术后胆管损伤短期内 (<4周 )修复应慎用 ,4周后行损伤近端胆管与空肠Roux Y端侧一侧吻合较合适 ,并内置T管支撑半年以上 ,可降低术后胆管再狭窄及返流性胆管炎的发生率 。
李海民高志清窦科峰李开宗付由池孙凯
关键词: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手术
胰头癌内引流术式选择与术后生活质量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胰头癌内引流术式选择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 10年中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 179例引流术治疗的胰头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手术死亡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和生存期作为判断标准。结果 手术死亡率 8 9% ,胆肠吻合术组 (9 0 % )和胆肠加胃肠吻合术组 (9 8% )显著低于外引流术组 (16 7% ;P <0 0 5 ) ;而术后复发性黄疸和胆管炎发生率胆肠吻合术组 (30 6 % )和胆肠加胃肠吻合术组 (15 6 % )亦显著低于外引流术组 (5 8 3% ;P <0 0 5或P <0 0 1) ;术后生存期胆肠吻合术组 (9 0 8± 1 2 1个月 )和胆肠吻合加胃空肠吻合术组 (9 78± 1 2 6个月 )显著长于外引流术组 (7 6 2± 1 0 7个月 ) (P <0 0 5或P <0 0 1)。未行胃肠吻合术各组术后十二指肠梗阻发生率在 32 7%以上。结论 胰头癌内引流术式应尽量选择胆肠吻合内引流加胃肠吻合术 ,预防性胃空肠吻合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可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期。
李海民窦科峰周景师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关键词:内引流术随访研究
linamarase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研究
2011年
目的构建含木薯linamarase(lis)基因的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应用PCR法从木薯的DNA中扩增出lis基因,将其克隆至pcDNA3.1(+)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lis。通过脂质体法将其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肝癌细胞系HepG2/li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Western blot法鉴定lis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Lambert法对细胞内lis酶的活性进行分析;采用MTT法观察稳定转染细胞系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裸鼠成瘤实验分析其体内成瘤特性。结果 lis基因能稳定整合于真核细胞中,并包装出具备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蛋白。lis在细胞中的稳定表达对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周期、体内成瘤性等生物学特征并无明显影响。结论成功构建含lis基因的稳定转染肝癌细胞系,为将lis自杀基因系统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李军朱靓郑瑞国李海民陈明浩马俊窦科峰
关键词:LINAMARASE自杀基因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