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洪波
作品数: 72被引量:103H指数:5
  • 所属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相关作者

王新鑫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西游记》 感知方式 媒介 麦克卢汉 杂交
王欢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出版史 阳明心学 百回本《西游记》 母语写作 皮皮鲁
周长艳
作品数:2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明清小说 文化特征 谶纬 《红楼梦》 红楼
《西游记》“灵山”考论被引量:1
2018年
灵山是《西游记》中西天佛祖的居住地,也是唐僧取经的目的地,那么,灵山原型究竟在何处?它又经历了何种演变?结合《西游记》成书、版本的相关文献与《西游记》文本描写实际,以及既往学者已有之研究,对之作一番考察,对认识《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机制不无裨益。
竺洪波
关键词:《西游记》
也说“求放心”说与百回本《西游记》大旨——兼与石钟扬先生商榷
2008年
自《西游记》于明代中后期问世以来,从心学角度探求作品之大旨成为《西游记》研究的主线,且在当代仍有广泛的影响。石钟扬先生提出谢肇淛"求放心"说有违《西游记》大旨的疑问,对于深入认识《西游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在立论和证据方面存在着诸多偏颇,对心学与《西游记》的关系、"求放心之喻"的主题观似不能作彻底的否定。
王欢竺洪波
关键词:阳明心学
《水浒传》的暴力描写与美学转换
2016年
关于《水浒传》的暴力描写,学界多有评论,然而究其判断却存在岐见,因而有待进一步分析,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之评价.本文从现代暴力美学的角度,重点思考、阐释以下问题:一、《水浒传》为什么要描写暴力?二、暴力如何转换为美感要素,也即“暴力美”如何成为可能?
竺洪波
关键词:《水浒传》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四处“内伤”被引量:1
2012年
2011年下半年,电视巨制新《水浒传》热播银屏,引起广泛关注,且好评如潮。本文结合《水浒传》原典的文化取向和艺术精神,从底本、消解暴力、女性形象、先验结构等四个方面提出看法,目的是对古典名著翻拍作必要的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竺洪波
关键词:内伤
现代学术的范式——“五四”时期《西游记》学术史论之二
2006年
将“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推为现代学术范式,是一种新认识,也是当下《西游记》论坛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认为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时中国社会思想与学术变革的必然产物。它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现代化的治学方法,现代学科形态的体系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学理规定,不仅是“五四”时期《西游记》研究的历史总结,而且也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竺洪波
关键词:《西游记》研究
孙楷第关于《西游记》的版本目录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孙楷第极富学术个性,且硕果累累,但由于某些原因,其学术地位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以《西游记》为中心,从诸多新版本的发现、鉴定、考论等方面,审察孙楷第小说目录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征,从而准确认识他在现代学术史上特别是《西游记》学术史上的地位。
竺洪波
关键词:孙楷第《西游记》
“看不见的手”:《西游记》文化产业的学术之魂——以淮连地区为中心被引量:3
2020年
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背景下,《西游记》文创如火如荼,渐趋成熟。尤其是在淮安与连云港这两个《西游记》渊源城市,《西游记》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考察两地实践与成功经验,可以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只“看不见的手”——学术力量的助推。在对《西游记》文化产业的未来构想和谋划中,学术的助推作用将更加凸显。学术,是《西游记》文化产业的根本和魂魄。
竺洪波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术
经典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恶搞”版《西游记》之我见被引量:4
2007年
当下流行之各种“恶搞”版《西游记》是大众传媒时代的产物,其对经典的消解和颠覆作用只发生在大众消费的娱乐性层面上,从本质上并未涉及到作品文化蕴涵和艺术精神的硬核,但我们对于古代经典在当代的现状和命运这一宏大主题也应予重视并作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竺洪波
关键词:大众传媒时代命运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寓意评析被引量:1
2020年
明人盛于斯的《休庵影语·西游记误》指认《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为后人之"伪笔",由于这是孤证,不可据此妄下定论,但已足以为后世学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文章以此为契机,考察本回荆棘岭故事的诸多特殊性信息和表征,揭示其针砭假道学、伪学术,批判华而不实的空疏学风的深层次思想文化蕴涵。
竺洪波
关键词:《西游记》
西方文论视阈中的《西游记》成书考察
2012年
《西游记》成书研究面临困境:既有的阶段划分不为认同,相关"新史料"遭到质疑,对其经典化机制的认识至今模糊不清。在这一背景下,引入当下西方文论的新视阈、新方法成为必要的选择。"互文六法"和拼贴法在文学理念与创作技法两方面揭示出《西游记》演化的内部机制,现代经典理论从"经典的修复"与"经典的再生"两重流向印证了《西游记》长达千年的演化史和作为伟大文学经典的当代性命运。
竺洪波
关键词: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