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
作品数: 181被引量:2352H指数:30
  • 所属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所在地区:四川省 成都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赵世瑜
作品数:151被引量:1,907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明清 历史人类学 区域社会史 社会史 民俗学
沈志华
作品数:139被引量:638H指数:1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研究主题:中苏关系 斯大林 毛泽东 朝鲜战争 冷战起源
张国刚
作品数:211被引量:521H指数:16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 唐代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海上丝路
彭小瑜
作品数:71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研究主题:教会法 罗马天主教 绝罚 历史语境 异端
于沛
作品数:117被引量:50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史学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 历史学 中国史学 世界历史
建立史学书评的学术规范被引量:3
1999年
我非书评专家,仅从书评读者的角度谈点浅见。总体地说,大陆史学刊物基本以论文为主,其书评部分不仅质不高,量也太少。我们当然不一定要像西方学刊那样让书评的篇幅多于论文,但以今日史学书籍出版的数量和速度言,各刊物的书评部分所占篇幅远不足以反映以书籍为表述形...
罗志田
关键词:书评学术规范大陆史学学术风气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被引量:36
1996年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罗志田关于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文学革命主要人物之一的胡适晚年以为,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早就指出:对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
罗志田
关键词:国民党社会主义政治运动政治解决五四运动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被引量:59
2003年
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办理各类新学中的学科分类。清季学人曾据“学”与“术”分的传统观念将学问分为“学理”和“致用”两大类 ,但以 (日本式 )西学分类来规范中国学术的方式最后得到确立并基本维持到今日。不过 ,向不提倡分科的中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 ,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国学”在新的分类中究属何类即困扰了民初许多学人 ,实际也影响到今日学者对“汉学”
罗志田
关键词:学术分类国学图书分类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被引量:28
2004年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近年在中国颇流行 ,但不少接受者像李大钊所说 ,待之如“通货” ,虽不断流通传播 ,却很少认真审视作者之原意 ,以至于其“形象”有些模糊失真。那一取向本是针对西方 (特别是美国 )的中国研究 ,不一定特别适合于中国大陆的“学情”。至少中国学界对近代史的研究 ,向来注重本国内容而忽视“冲击”中国的外国因素。针对中国大陆多数近代史学人的实际 ,或不如提倡去揭示或发现“在中国发生的历史” ,即从提问层面关注特定时段里“在中国之人 (包括在华外国人 )”的所思所虑所为 。
罗志田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被引量:6
2012年
温故可以知新,对于史学现状的反思,或可回到史学的基本层面去,从具体研究倾向或取向的形成发展过程人手进行考察,借以帮助我们认识目前史学的需要。很多基本的问题,前人已经思考过,且有较深的体悟。整理前人的思路,或也就展现出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题目看似甚大,不过并非系统的论述,而仅是一些片断的反省,亦即名副其实的引玉之砖。若能引起方家的兴趣,就此写出真正有见识的论述,则幸甚。
罗志田
关键词:史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被引量:43
1999年
本文评价美国学者何伟亚(JamesL.Hevia)的新著《怀柔远人:清代宾礼与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首先简述此前中外学术界关于马戛尔尼使团的研究,其次介绍该书的篇章结构、主要内容、及其对既存诠释的挑战;并针对该书的两大核心观念“多主制”和“宾礼”之间的关联与疏离提出申论。在指出本书所提倡的新观察视角使一些我们过去相对忽视的面相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之后,也对作者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取向和方法进行评介。
罗志田
关键词:马戛尔尼使团乾隆帝史学研究
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被引量:21
2009年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近年成果颇丰,但也出现略偏于虚悬的倾向。思想史研究首先要让思想回归于历史,其次要尽量体现历史上的思想,第三最好能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之中展现特定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将我们史学中已经淡出的具体单个的"人"召回到历史著述中来,让读者在"思想"的产生过程中看到思想者怎样思想,构建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史。
罗志田
关键词:思想史时代思潮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近代学者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被引量:5
2011年
《论语》中,孔子曾两次说到"一以贯之",过去对此的理解大体有"以道言"、"以行言"及"以知言"几种倾向,前者最占上风,而朱熹则最能从孔子的立意及其立言的行为进行探讨。在思想解放、经典淡出的近代,章太炎更多从"以知言"的角度诠释孔子的一贯说和"忠恕"的指谓,胡适进而明确点出"一以贯之"是"孔门的方法论"。这些颇出新意的理解和认识引起了梁启超、柳诒徵等人的争辩,揭示了在一个思想和学术典范转移的时代,各式各样不同见解和取向之间充斥着的紧张、冲突与竞争。
罗志田
关键词:孔子一以贯之章太炎
近代中国“道”的转化被引量:38
2014年
近代"西学"在士人心目中的确立,使中国传统的"道"被时空化。从以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亦即"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在此三阶段中,"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并有"过时"之嫌,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然其内涵已面目全非。这一根本性的大转向,是近代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非常值得梳理。
罗志田
关键词:文化竞争
俗与制:历史上基层设置与记载的“大率”特性被引量:3
2015年
中国历史上的基层设置从来不是精确无误有如"铁板一块",《汉书·百官公卿表》曾用"大率"一词来表述基层设置,已道出这一特点。《宋书·百官志》追溯秦汉以来县令及以下官吏时,曾言"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说明"旧俗"可超越"定制"。以上两者表明,不管是地方文献还是全国性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俗与制的关联,应该予以"在地化"的开放性解读。
罗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