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春宇
-

-

- 所属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梁佳

- 作品数:34被引量:26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研究主题:慢性应激 针刺 慢性应激抑郁 电针 额叶皮层
- 郭海燕

- 作品数:33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研究主题:治疗头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后循环缺血 中医治疗
- 刘绍燕

- 作品数:24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研究主题:眼科 中西医结合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用药规律 活血化瘀
- 许伟明

- 作品数:50被引量:603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中医药 痰瘀互结证 痰瘀互结 病机
- 高恋丽

- 作品数:3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 研究主题:中医药 临床思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中医临床
- 甘孜州中藏药产业发展新思考被引量:2
- 2018年
- 甘孜州是"南派藏药"的故乡,拥有丰富的中藏药资源。中藏药产业是甘孜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呈现总量不断增加、企业不断增多、服务不断提升与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然而,其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就甘孜州中藏药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通过文献资料查询与分析讨论,进行了相关思考。甘孜州中藏药发展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矛盾,产业规模总量较小、程度低,专业人才不足和产品研发能力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文化旅游与医疗多产业协同发展;建立高效的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推进中藏药质量标准化、保证各环节质量传递。
- 李磊李磊郭海燕甄艳刘建勋
- 关键词:中藏药产业
- 清代消渴病论治特色探析
- 通过对清代消渴病病机和治疗理论的分析,认为清代已基本形成了辨证论治消渴病的模式,对病机的认识与现代的观点已非常接近,而治疗原则及选药范围亦比之前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 胡春宇
- 关键词:消渴病中医病机辨证论治清代医家
- 文献传递
- 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英语教学大纲设置要素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确认基于学生需要的中医药专业博士生英语教学课程大纲设置要素。方法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级74名在校统招和在职博士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基于第二语言教学基本理论(TESOL)和学术目的英语(EAP)大纲设计理论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名中医药博士研究生完成调查,确认了中医药专业博士生英语教学课程大纲6个基本要素:“学习原则”“写作原则”“表达能力原则”“学习态度原则”“应试原则”和“教学测试原则”要素。结论在设置中医药专业博士生英语教学课程大纲时,应充分利用“学习原则”要素,注重以写为重心,以译促写等方式。应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教学模式,以解决“应试原则”要素难题。此外,大纲设置应体现中医特色。
- 高恋丽许伟明林亭秀吴芳胡春宇宋春生马晓北
-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实证研究中医药
-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研究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现况。方法在全国通过定向发送的方式对开办中西医专业的高校工作人员和学生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最终有33个省市、59所高校和30个地区的医院参与调研,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践教学效果落实不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安排不当等。大多数人认为中医和西医的课程应同时开设,比例5∶5(43.00%)或6∶4(20.89%)为佳,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匹配比例5∶5(37.27%)或6∶4(20.89%)或4∶6(19.88%)为佳。总体较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安排为中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医学综合课程和预防医学课程∶科研方法和能力训练课程:毕业实习=2∶2∶1∶1.5∶1∶1∶1.5。结论现有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新时代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 李鲲荆志伟戴娇娇李一姚魁武刘龙涛胡春宇陈洁瑜肖炜黄璐琦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设置
- 尪痹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改善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症水平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探究尪痹片(Wangbi Tablets,WBT)通过调控cGAS-STING信号通路改善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炎症水平的作用机制。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取18只构建肾虚证CIA模型,共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肾虚证CIA组(model组)、肾虚证CIA+WBT组(M+WBT组)、肾虚证CIA+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组(M+MTX组)。评估各组肾虚证和关节炎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观察踝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理变化情况;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踝关节骨组织内DNA聚合酶β(polymerase beta,Polβ)、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cGAS)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Polβ、cGAS、干扰素刺激因子(STING)、磷酸化STING(p-STING)、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NF-κB,p-NF-κB)、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GSDMD蛋白N端(GSDMD-NT)、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踝关节骨组织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肾虚和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变化最严重,经WBT干预后关节变形、精神状态、毛色有一定程度改善;与model组相比,WBT能够显著改善肾虚和关节炎症状。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血清IL-18、IL-1β水平升高;与model组相比,M+WBT组IL-18水平显著降低,IL-1β有降低趋势。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踝关节骨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伴结构破坏,软骨基质已破坏,WBT能够减轻model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的炎症、骨与软骨破坏。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cGAS、IRF3、p-NF-κB/NF-κB、caspase-1、cleaved-caspase-1水平显著升高,p-STING/STING、GSDMD、GSDMD-NT升高;与model组相比,WBT干预后的model组大鼠踝关节骨组织中
- 边雨婷张艳珍陶庆文干畅韩雨欣鄢泽然王金平王建明胡春宇
- 关键词:尪痹片
- 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
- 高思华罗增刚倪青龚燕冰赵进喜杨晓晖冯兴中韩永刚马晓北胡春宇刘延华刘毅王颖辉张美伦李鸿涛
- 项目所属领域 本项目属于临床应用研究领域。集成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 主要内容、特点 1.首次提出肝脾肾三脏同病是2型糖...
- 《金匮要略》中情志病证治思路探析被引量:18
- 2018年
- 情志类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它不仅表现为神志、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的异常,也表现为外在的躯体功能障碍。《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虚劳虚烦不得眠、奔豚气病、惊悸、妇人梅核气及脏躁等皆属于此类疾病。仲景治疗本病注重从躯体症状改善入手,结合心理调治,调畅气机以疏肝,安神定志以调心,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值得临床借鉴。
- 梁佳胡春宇韩丽
- 关键词:情志金匮要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
- 引入形成性评价的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模块体系建设被引量:2
- 2022年
- 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既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基础,又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引入形成性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4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在理论中配合实践需求、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指导的双向调整模式,以成果为导向,整体提升中医药学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养。
- 梁佳王乐胡春宇张文彭
- 关键词:中医药课程体系
- 蒙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调查与认知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究包头市蒙中医院医护人员对蒙医药及蒙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认知情况。方法:通过实地研究,线上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问卷星,对包头市蒙中医院医护人员自愿参与调查问卷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整理。结果:共回收87份有效问卷。曾用蒙医药治疗疾病的医护人员共35名;普遍认为蒙医药特色诊疗法对特定疾病有较好疗效,诊疗费用适中,部分诊疗费用已纳入医保;对蒙医药传统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详者占多数。结论:包头市蒙中医院医务工作者对蒙医药特色疗法的认知度较高;在蒙医药政策的推动下,蒙医药正逐渐被推广和利用;医务人员尤其要增强对蒙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张逸雯郭海燕宋歌王诗恒胡春宇李海龙李志强张路
- 关键词:传统知识蒙医药
- 新时代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被引量:1
- 2022年
- 西医学习中医(以下简称“西学中”)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是被历史证明切实有效的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途径之一,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文章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三期“西学中高级研究班”为例,探索构建新时代“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各级各类“西学中”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与方法。
- 刘帅胡春宇赵时鹏赵冉冉刘绍燕于天任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