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维城
所属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天文地球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江大勇 作品数:78 被引量:245 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中三叠世 动物群 牙形石 三叠纪 古环境 孙作玉 作品数:52 被引量:145 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中三叠世 动物群 三叠纪 牙形石 早三叠世 孙元林 作品数:56 被引量:254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腕足动物 牙形石 中三叠世 三叠纪 剖面 杨守仁 作品数:26 被引量:189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牙形石 三叠纪 海滩岩 二叠-三叠系界线 古生物 王新平 作品数:7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 研究主题:新疆塔里木盆地 泥盆纪 二叠系 三叠系 牙形石
贵州盘县生物群时代的牙形石地层证据 2006年 孙作玉 孙元林 郝维城 江大勇关键词:牙形石 地层 生物群 古生物地理 爬行类 中三叠统 云南省东部罗平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菊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5 2013年 描述了产于云南省东部罗平地区牛补歹剖面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菊石带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带之上地层中的菊石4属8种(含1比较种和3未定种),其中Trachyceras aonoides,Simonycerassimonyi系国内首次报道。依据各物种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分布情况,自下而上识别出菊石Trachyceras aonoides带和Austrotrachyceras triadicum带,时代上大致对应晚三叠世早卡尼期的中晚期。 李岩 孙作玉 孙元林 江大勇 郝维城关键词:菊石 上三叠统 贵州省盘县中三叠世羊圈幻龙新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详细描述产自贵州省盘县新民乡羊圈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的一件近于完整的羊圈幻龙新标本,并补充完善该种头后骨骼学信息。厘定后的羊圈幻龙的鉴定特征为:4个前颌骨獠齿后面跟着一个小的前颌骨齿;5~6个小的上颌骨齿后面跟着一对上颌骨獠齿;腕骨4块;间锁骨没有后突;荐椎4块;存在多指(趾)式。新标本的头后骨骼首次呈现一些原认为仅出现在幻龙属姊妹群——鸥龙属的一些特征,如间锁骨没有后突,腕骨4块,荐椎4块及存在多指(趾)式。这些特征的发现为深入认识和区分幻龙属和鸥龙属之间性状的异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另外,新标本与羊圈幻龙模式标本,以及相同地点、相同地层层位产出的小吻幻龙模式标本IVPP V 14294在体型、齿式和头骨骨骼模式等高度一致,且与幻龙属其他种明显不同,因此认为它们系同物异名。鉴于N.rostellatus后出,应予弃用。 尹超 郝维城 孙作玉 孙元林 江大勇关键词:中三叠世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胡氏贵州龙形态特征及生殖方式初探 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对两件胡氏贵州龙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解剖学对比,确认标本中所有个体均具有颞孔小、眼孔大、肋骨粗肿、尺骨异常宽阔等典型特征,并对胡氏贵州龙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通过骨块测量数据,可鉴定出3个成年个体的性别和1个幼体的个体发育阶段。结合古地理和胚胎保存信息,认为胡氏贵州龙的生殖方式可能是胎生,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卵胎生的可能性。 付宛璐 张璇 季承 江大勇 孙作玉 郝维城关键词:个体发育 生殖方式 中三叠世 广西东罗二叠-三叠系界线Ni-Ir异常与(竹蜓)类的绝灭 被引量:4 1997年 自W.Alvarez首次利用铱异常解释白垩-第三纪撞击事件及生物大量绝灭以来,在全球已发现了70处以上的白垩-第三系Ni-Ir异常.而比白垩第三纪生物绝灭更大的二叠-三叠纪之交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王新平 郝维城 杨守仁关键词:二叠系 三叠系 TING类 生物绝灭 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被引量:5 2001年 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地理分布、属种的分异度和特征属种的丰度 ,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的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 ,在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 ,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 。 杨守仁 郝维城 江大勇关键词:三叠纪 牙形石 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14 2005年 对贵州关岭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附近的竹杆坡组和瓦窑组等间距采集牙形石样品,在详细区分牙形石Paragondolella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认为Paragondolella属在晚拉丁末期沿两个分支方向演化:P.foliatainclinata→P.polygnathiformis→P.maantangensis和P.foliatainclinata→P.foliatafoliata→P.tadpole。从谱系观点出发认为P.polygnathiformis的首次出现点作为卡尼阶底界的标志是合理的,并在竹杆坡剖面首次将拉丁阶-卡尼阶界线置于第2层距底3.38m处,即杨柳井组和竹杆坡组岩石界线以上3.38m处。以上谱系关系的识别也为P.polygnathiformis带细化打下了基础。 孙作玉 郝维城 江大勇关键词:牙形石 谱系 三叠系 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田传荣等(1983)、姚建新等(1993)、王成源(1998)对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地理分区做过有益的研究。但是,据已有资料,Neogondolella一属的许多种,如Neogondolellaconstricta,N.ju... 杨守仁 郝维城 江大勇文献传递 高分辨率化学-生物地层学数值旋回模拟——以广西中-上泥盆统为例 2010年 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化学-生物地层学手段,对广西巴漆、谷闭、堵金等3个中-上泥盆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元素分析测试数据的数值旋回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能反映一定区域环境意义的相关元素的组合是客观稳定的;数值分析可在地层剖面上揭示出稳定、清晰的波动旋回;这些旋回可以将牙形石谱系带进行更精细的带内划分,并且可在不同的剖面间进行牙形石谱系带内旋回与旋回之间的对比,提高了牙形石谱系带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和分辨率。 刘楚雄 郝维城关键词:高分辨率 贵州关岭动物群产出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和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 2005年 对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毛凹剖面系统地采集了10 5个岩石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36种化学元素含量。对它们进行元素富集因子(EF)分析、R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元素和氧化物的含量与Al2 O3 的含量比值以及δCe在剖面中垂向变化的分析,讨论了元素含量变化的制约因素、沉积物的来源、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关岭动物群的埋藏环境。结果表明:研究的5 2~17 7m段剖面地层以陆源碎屑和生物碎屑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物来源于陆壳,而不是火山和热液的来源,其沉积的氧化还原条件多次反复变化;元素的含量变化主要受陆源物质、氧化还原条件、生物碎屑以及成岩作用控制;从元素地层学角度将所研究的剖面段从下到上划分为4层,层1至层4元素对比值曲线呈现出平缓波动→频繁波动→平缓波动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该段的偏还原环境对海百合及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保存和埋藏起了良好的作用。 唐宾 郝维城 孙作玉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条件 R型因子分析 沉积物来源 垂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