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
作品数: 16被引量:14H指数:2
  • 所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崔柯
作品数:45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 青年 文艺批评 马克思主义
祝东力
作品数:60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开幕式 文艺工作 周期
吴兴华
作品数:1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西方观 诗学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诗学研究 中国诗歌
鲁太光
作品数:90被引量:10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长篇小说 文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文学
申坤
作品数:22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艺术院校 历史脉络 文化管理 思政课 思政教育
中国现代诗学中的“肌理”说与诗歌细读
清代翁方纲为救正"神韵""格律"等诸说的弊端,从杜甫《丽人行》中"肌理细腻骨肉匀"一句中借用"肌理"一词,从诗学角度提出了重要的"肌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诗学概念经与来...
陈越
关键词:肌理TEXTURE邵洵美
文献传递
怀河边的华兹华斯——《丁登寺》研究,纪念《抒情歌谣集》出版一百五十周年被引量:1
2022年
正如华兹华斯所言,词语是思想的肉身(incarnation),而非外衣①。有些批评家试图在不研究一首诗的词语的前提下,就去研究其思想,自然就会犯错。哈姆雷特说到他所读的是“词语,词语,词语”时,他只不过是说出了这一真理。当你读诗的时候,所获得的并非他物,而只是词语以及词语所由以组织起来的那些方式所产生的心理效果。
夏济安陈越
关键词:心理效果华兹华斯犯错读诗
经济学、文化与历史时间: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批判
2013年
本文围绕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王亚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信念和修养,从哲学与经济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统一认识"的辩证关系出发,针对当时东西方文化论战中以梁漱溟、钱穆、朱谦之等为代表的学者将历史、文化和经济加以混合式现时化的趋势所发表的系列批判文章,指出王亚南不仅揭示了其逻辑的混乱、观点的错误以及现实危害性,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学者应该认识到现时性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努力理解社会科学的各种规律,从而将对于自身的研究当作一种政治和社会改造的形式,通过辩证性的概念来实行世界性的调查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构建适用于社会现实的概念,由此阐明了王亚南批判的深度及其对于当下可能具有的启示意义。
瑞贝卡.卡尔陈越
关键词:现时性经济学文化历史时间
朱湘清华时期行状及集外佚诗文钩沉
2017年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翻译家。目前,学界对朱湘生平及创作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可观,但可能由于史料相对缺乏等限制,还留下了不少有待开掘的空间。笔者多年前翻阅清华刊物,发现了朱湘所写文字及与之有关的一些史料,或可有助于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朱湘在清华时期参加社团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能增进对朱湘的研究。
陈越
中国“现代诗学”视野下的旧诗新诠及其现代性
2012年
基于中国"现代诗学"的理论视域,在"诗的新批评"之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持续深入展开的历史背景下,将朱自清、俞平伯、叶公超、程千帆、赵萝蕤等人以现代意识来重审古典,以新的阐释方法和语言来具体分析古典诗歌之词义、句法及深层意蕴的批评实践纳入讨论范围,以他们解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杜甫的《月夜》、李商隐的《锦瑟》等经典诗作的文字为例,来审视他们"新批评"的独特意义,以期由此个案分析,来展现包括他们在内的现代作家和学者群体,在促成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转化以利现代白话新诗的创作与批评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批评实践所具有的诗学史意义。
陈越
关键词:现代诗学新批评旧诗文本批评
重审袁可嘉“戏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文化政治——从未能出版的《新批评》说起被引量:1
2022年
1940年代末,身为诗人和青年教师的袁可嘉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新诗的专题论文,虽未能如愿出版这本拟题名为《新批评》的专著,但他有关新诗的综合性理论思考在当时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论文重新以《论新诗现代化》为名结集出版,学界对其"新诗现代化"的体系构建及其思想内涵已有较多讨论,但由于该书在编辑过程对原刊本的内容有所删改,从而对相关论述不免会构成遮蔽或造成误导。本文在综述袁可嘉有关诗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新的史料,即袁可嘉专论戏剧主义的英文文章《关于戏剧主义的笔记》(A Note On Dramatism),并对比与该文内容有所重合但并不雷同的《新诗戏剧化》和《谈戏剧主义》等文章的有关论述,试图对袁可嘉诗论中具有综合性意味的"戏剧主义"这个新批评意义上的诗学概念及其文化政治,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陈越
关键词:新批评戏剧主义诗学文化政治
卞之琳家书二十二封
2024年
2016年末,卞之琳先生的外甥施祖辉先生向我们提供了卞先生的家书51封:9封致其父卞嘉佑,3封致其姐夫施志明,9封致其二姐卞锦绣,27封致其外甥施祖辉,2封致其外甥施祖尧,1封致施祖辉女儿施春柳。据施祖辉先生回忆,“舅父是外祖父继室薛氏所生。……我母是和舅父一母所生的大姐,因前母有个女儿,故日常就叫二姊。我母在舅父北大毕业前夕结婚,婚后未离家。……舅父【分得】的这份家产后由我们继承,外祖父母也一起和我们生活。”
陈越解志熙
关键词:卞之琳外祖父母家书女儿
简短文字中的深长意味——卞之琳集外短篇及短文述略被引量:1
2021年
卞之琳在抗战期间曾以"游击奇观"为总题写下一系列短篇小说,表现出坚定乐观的民族抗战意志和人民战争意识,艺术上也由精致朦胧的情趣玩味走向生动活泼的朴素叙写,新发现的《儿戏》《放哨三部曲》就可为代表。卞之琳写于1932年的《白石上》后记和1938年为何其芳《论周作人事件》所写的编者后按,为理解卞之琳对于诗与时代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了解他对于闻一多的感念之情以及分析他对于周作人投敌事件的情感与立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较为集中地进行文学翻译时,也写过不少以题记、附记等形式呈现的译者附言,它们不仅提供了有关卞之琳文学行为的重要史实,而且对其文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也有不同程度的阐发。本文将卞之琳的这些短篇和短文视为实存的"文学行为"之遗迹,尝试分析其间隐含的复杂意味,以期增进我们对于卞之琳其人其文的认识。
陈越
关键词:卞之琳人民战争
严肃的文学与完成的自我——由三篇集外文略谈冯至“关怀的诗学”被引量:1
2020年
围绕冯至致胡乔木的信、《抚今追昔》和《一条紊乱的感想》这三篇写于不同时期的集外文,从冯至对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严正态度及体现的严肃文学观念入手,经由他对于“五四”精神和新文学传统的理解,追溯到他最早的时政杂感所展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面向,试图通过它们共同勾连起冯至对于“五四”精神以及新文学传统的理解与阐释,从而把握和理解其“关怀的诗学”的内涵与价值。
陈越
关键词:冯至
关于《陈涌纪念文集》的一点说明和感想
2018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送来《陈涌纪念文集》(2018年7月版)的时候,身为编者的我既有任务完成的轻松与欣喜,也仍旧为书中还可能因我编校能力不足存在错漏与失误而感到不安;身为读者,我的心情却有点复杂,为这来自我从各类文字中所读到的陈涌先生的形象、心声以及他未竟的事业。
陈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