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鹏
-

-

- 所属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
- 所在地区:吉林省 长春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孙璐

- 作品数:27被引量:165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国际法 国际法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话语权 多哈回合
- 王倩

- 作品数:240被引量:94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碳 电子货币 金融 实证研究 碳交易
- 霍存福

- 作品数:86被引量:603H指数:14
-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官 唐代 箴言 情理法 中国古代契约
- 都青

- 作品数:4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国际法 比较法角度 法治 国家豁免 豁免问题
- 尚杰

- 作品数:6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国际软法 软法 效力 本体 冰器
- 国际关系中自然法的力量与局限被引量:4
- 2018年
- 在国际关系中是否存在超越国家确立、参与、同意的规则之外的标准与规范,是一个自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之初就存在的争论。这种超越人定规则(实证法)的规范一般被称为自然法。从历史发展的实际经历与世界存续的理论逻辑而言,这种自然法不仅应当存在,而且也真实地存在过、存在着。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对于判断与规制国家的立场与行为,对于解释国家的兴衰命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是,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在内容上并不是绝对的、固定不移的,而仅仅是相对的。它并不是一套精确的规律,而是一个相对的阈值;它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和人们的认识进化而形成的观念集合;同时,它在实施的进程中也存在着柔性和时间延续的特征。然而,尽管国际关系中的自然法是一种相对的规则,也不能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必须充分相信此种自然法即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摆正国家的位置,确立妥当的国际发展战略。
- 何志鹏
- 关键词:自然法国际法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民主化改革路向
- 2010年
-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于单国信用货币供给的基础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和非公正性,其改革路向是民主化,具体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广泛化、国际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常规化。为促进这种民主化变革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话语权。
- 王倩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民主化改革区域金融合作
- 硬实力的软约束与软实力的硬支撑--国际法功能重思被引量:11
- 2018年
- 当前,由于世界无政府社会的现实,从单个国家的视角看,国际法在确立和维护国家硬实力方面的作用比较弱,而作为外交话语,国际法在形成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比较强。探索国际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须区分理想与现实两个层次。国际法的理想功能在于提供世界秩序的蓝图,实现国际政治的规范化。不过,基于目前国际关系的状况,不得不接受国际法的形成与运行政治化的现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降低国际事务中的实力因素,使政治运作更多体现规范导向的特征、实现政治的规范化,始终是一个健康、正义的国际社会的奋斗目标。因而,认知和发挥国际法的功能,一方面需要以国家为主的行为体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为完善国际法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充分把握国际法的话语功能,妥善叙述国家的立场与主张,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 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法政治硬实力软实力
- 中外BITs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适用问题研究——从“谢业深案”“世能案”引起的国际法思考被引量:4
- 2015年
- 2006年的'香港居民谢业深诉秘鲁政府案'和2012年的'澳门世能投资公司诉老挝政府案'使得'中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议能否自动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两个案件中,仲裁庭和法院基于不同的分析和理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根据国际法上对条约适用空间效力的规则,结合两个案例中争议双方提供的各项证据,应得出中国签订的BITs自动适用于香港、澳门的结论。如果中国在国内法上作出了相反的规定,应该采取国际法上的措施,使得'中外BITs不自动适用于香港、澳门的国内法安排'与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相一致。
- 何志鹏刘力瑜
- 关键词:国内法国际法
- 美国转交付制度的利用及改造——我国物权变动模式视角下的制度设计被引量:2
- 2005年
- 不动产交易的转交付制度是美国所有权变动模式下的产物,其制度设计的最大价值在于以最小的制度成本达到预防和救济不动产交易的双方当事人给付不能风险的目的。我国台湾地区的《不动产交易法》已经成功地借鉴了美国的转交付制度,确立了付款中间人制度。在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下,有必要在利用和改造美国转交付制度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我国结合国情的制度体系。
- 马新彦何志鹏
- 关键词:物权变动模式
- 国际法治何以必要——基于实践与理论的阐释被引量:38
- 2014年
- 国际法治是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需求,它力求避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描述的权力斗争的国际场景,而按照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论断,通过制度固化和提升相互依赖格局下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水平,推进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倡导的共同观念和良好文化。国际法治的指标系统有利于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背景之下实现安全、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中国自身的国际认同和话语能力。在理论的层面上,国际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借鉴法理学、国际关系及邻近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升国际法的理论自觉,逐渐凝聚国际法自身的理论体系。
- 何志鹏
- 关键词:国际法治国际法
- 近代中国条约与文化的互构:建构主义的解读与检验
- 2013年
- 鸦片战争以后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塑成的中国形象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扩张,加上中国19世纪前期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共同构成的。这种形象既形成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也形成了中国人心中的中国。但是,这种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西方帝国殖民意愿和中国精英的觉醒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博弈下逐渐发展。西方列强希图将中国拖向更深的殖民状态,延续并深化条约制度对中国的羁绊,中国人则努力发奋图强,修约、废约,独立发展并走向现代化。由于世界格局的演化,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力争取,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约束逐渐减少,中国摆脱了软弱可欺的旧形象,逐渐塑造出了日益强盛的新形象。未来中国的形象塑造还需要更清晰的理想和更明确的行动。
- 何志鹏孙璐
- 关键词:条约文化建构主义
- 涉外法治的理论促动
- 2024年
- 涉外法治不仅仅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实践领域的工作任务,它同样也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良好的涉外法治理论解释有助于将涉外法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思考清楚、论述透彻。理论界的高水平总结归纳、分析论证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涉外法治地位与意义充分认知、达成共识,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投身于涉外法治的工作领域,在涉外立法、涉外执法、涉外司法等各个方向提升工作水平,深化涉外法治的服务和遵守情况。提升规划和参与设计施行涉外法治工作的能力,并且改进参与涉外法治的能力,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积极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 何志鹏
- 关键词:法治实践国家话语
- 国际人权监督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审视被引量:3
- 2012年
- 国际人权监督意味着在国家之间的维度上对于国家尊重保护人权的状况进行审核和促进。在当今世界无政府的状态下,为了真正保护人权,促进政府真诚保护人权,必须确立国际机制,监督人权义务的履行。当前,国际人权监督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以联合国为全球行动者,以欧洲、美洲、非洲人权委员会和人权法院为区域行动者,以人权报告审议、国家间指控和个人来文为主要形式的人权监督体系。但是,现行制度与善治的理想尚有距离,存在着制度重叠、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的局限。这就需要明确人权条约规范,发挥非政府人权组织的监督作用,发挥"人权诊所"和"文化渗透"对人权条约义务履行的作用。
- 何志鹏崔悦
- 关键词:非政府人权组织文化渗透
- 涉外法治的动力机制探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明晰涉外法治的工作动力,对于准确把握涉外法治的建设方向和推进步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国家内部观念分析,涉外法治的工作动力在于对国家自身利益的追求.具体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为涉外法治工作的推进凝聚了初始的内部动力.从国家外部理念探索,对全球秩序的设想和规划构成了涉外法治的国际伦理道德动力.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主张为涉外法治在全球维度的展开提供了长久动力.为了使内部外部的目标真正实现,还需要理论话语和人才进行保障.由是,中国特色的、与涉外法治相关的法治、国际法、国际关系、外交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自然地成了涉外法治的基础动力.对于涉外法治动力的有效把握,有助于寻求和调整工作的方向与方式,保证涉外法治的理性健康持续发展.
- 何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