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辉
所属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所在地区: 江苏省 南京市 研究方向: 农业科学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潘根兴 作品数:521 被引量:10,726 H指数:6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土壤 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 李恋卿 作品数:244 被引量:5,326 H指数:4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有机碳 小白菜 CD 郑聚锋 作品数:72 被引量:1,306 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旱地 稻田土壤 土壤有机质 刘晓雨 作品数:69 被引量:891 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田间试验 作物产量 长期施肥 郑金伟 作品数:114 被引量:1,653 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生物质炭 水稻土 降解菌 降解特性 生物黑炭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4年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玉米的生长性状、产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生物质炭是小麦秸秆在350℃~450℃下限氧热裂解制成。田间设置了20t/hm^2和40t/hm^2两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在玉米拔节期抑制了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施用生物质炭20t/hm^2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0t/hm^2处理则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影响土壤特性,在施用量为20t/hm^2和40t/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4.79%和44.93%,土壤全氮含量在40t/hm^2水平下显著增加12.2%,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③施用生物质炭玉米产量的提高范围为2.2%~4.8%,但不同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及作物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李晓 张吉旺 李恋卿 潘根兴 张旭辉 郑聚锋 郑金伟 俞欣妍 王家芳关键词:生物质炭 玉米 土壤 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对麦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麦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在麦田开放环境中设置4种处理,分别是高温(高于当时气温2℃和当前CO2浓度)、高CO2浓度(500μL/L和当时气温)、高温+高CO2浓度和对照(当前CO2浓度和气温)等,采用定期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用经典的多样性指数对整体节肢动物群落以及不同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共采到节肢动物3纲10目42科52种。仅"高温"和"高温+高CO2"处理显著增大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其余处理均无显著影响。"高温+高CO2"处理的影响随小麦生长发育期不同而略有差异,在苗期可增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而在后期使该指数减小;"高温+高CO2"与"高温"处理的群落多样性较为相似。对不同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植食性昆虫群落在"高CO2"下丰富度显著增大;寄生性昆虫群落的多度在"高温"下显著增大;腐食性等节肢动物群落的多度在"高CO2+高温"和"高温"处理下有所增大、均匀度在"高温"下略降低,但均未达统计上的显著水平;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不受影响。本研究说明,CO2浓度和气温升高不同程度地影响麦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两类因素同时升高与各自单独升高的影响不完全一致。 刘帅 李保平 孟玲 张旭辉 潘根兴模拟气候变化条件下太湖地区典型农田氮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2015年 在当前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平台升高温度和CO2浓度,连续3a在小麦生长季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乌栅土耕作层中无机氮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3个生长季内土壤中NH+4-N的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温度升高、CO2浓度升高和CO2浓度与温度同时升高的交互作用会导致土壤中NH+4-N含量降低,并且时间越长,影响效果越明显;在小麦3个生长季内土壤中NO-3-N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CO2浓度升高和CO2浓度与温度同时升高的交互作用也能降低土壤中NO-3-N的含量;温度对土壤中NO-3-N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规律性;常规处理和CO2浓度升高处理的土壤中NH+4-N和NO-3-N的含量有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p<0.05),0.725(p<0.01)。 虞凯浩 陈效民 陈旭 潘根兴 张旭辉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度升高 CO2浓度升高 氮 一种多效有机叶面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效有机叶面调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生物质炭与水按照质量比1:(20±5)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混合液在80~85℃的条件下高温浸提3±1小时,再置于转速为180±30r/min的摇床... 娄颖梅 潘根兴 李恋卿 郑金伟 郑聚锋 张旭辉 刘晓雨 程琨文献传递 一种抑制作物吸收铅镉的富磷生物质炭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作物吸收铅镉的富磷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选取富磷的废弃生物质材料,晾干研磨过筛,得到生物质粉料;第二步、生物质材料中添加钾盐,使K与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2.7,再添加SiO<S... 隋凤凤 左静 李恋卿 潘根兴 卞荣军 张旭辉 刘晓雨 程琨 郑金伟 郑聚锋一种抑制有机物料矿化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有机物料矿化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属于资源再利用技术领域。包括:(1)收集有机物料,主要选择污泥、猪粪或水稻秸秆;(2)分别将有机物料风干粉碎成60目粉末状;(3)按每10克风干的有机物料添加5毫升0.2... 潘根兴 周萍 张旭辉 宋祥云 李恋卿文献传递 从《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解读全球土壤学社会责任和发展特点及对中国土壤学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7 2016年 解读2015年发布的《世界土壤资源状况报告》。基于对世界土壤资源状况的多视角分析,提出1/3面积的世界土壤资源处于部分或严重受损的态势,再次强调了世界土壤资源对于全球社会的普世价值,彰显了全面监测、调控和管理全球土壤资源的重大任务以及教育、研究和技术发展支撑全球土壤可持续管理的社会责任。报告表明,全球土壤学研究焦点是土壤变化与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力、土壤退化及其导致的土壤质量、过程、功能和服务的变化,热点是碳(氮)—水—生物储库及分布为代表的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系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健康生活的关系;全球土壤学发展的突出趋势还表现为大数据为基础的集成研究。全球土壤学话语权仍为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中国土壤学的影响还很小,我国土壤学研究水平及其对社会的服务作用急需提升。 张旭辉 邵前前 丁元君 程琨 卞荣军 刘晓雨 郑聚锋 李恋卿 潘根兴关键词:土壤资源 社会责任 吴江市水稻土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及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35 2005年 采集江苏省太湖地区吴江市表层和亚表层的水稻土,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PAHs总量在表层水稻土中为219.5~1628.6μg·kg-1,亚表层中为83.9~1182.0μg·kg-1,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高于亚表层,靠近工业区的水稻土中PAHs的含量高于农区。在检测的PAHs中,二环、三环、四环的含量之和约为总量的67.9%~98.3%。PAHs总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2(P<0.05),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水稻土中土壤有机碳对吸附PAHs起重要作用。7个主要PAHs污染物的相关因子和主成分分析及菲/蒽、芘/荧蒽比值表明,太湖水域通航船只的油类泄露和化工染料工业(石油类制品)废水排放是吴江市农田水稻土中PAHs的主要来源。 丁爱芳 潘根兴 张旭辉关键词:水稻土 多环芳烃 有机碳 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2020年 研究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作物施肥提供科学参考。在田间开放条件下模拟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设置对照(CT)、大气CO2浓度升高(C+T)、升温(CT+)以及两者同时升高(C+T+)4个处理。每个处理种植扬麦16、苏麦188、鑫农518和镇麦9号4个品种。收获时测定小麦籽粒和秸秆中N、P、K、Ca和Mg的浓度,并计算各养分在籽粒和秸秆间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N、K、Ca和Mg在小麦地上部分的总吸收量,其中N、K和Mg的总吸收量受到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小麦品种的共同影响,但是大气CO2浓度升高没有改变养分在小麦籽粒和秸秆间的分配。升温显著降低了各养分在地上部分的总吸收量,此外升温还提高了K、降低了Ca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下,小麦养分吸收总量变化一方面与生物量有关,另一方面与各养分含量(浓度)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和秸秆中P的含量,但是对籽粒N、Mg和秸秆N、P、K含量的影响都与品种有关。升温降低了小麦秸秆K和籽粒P、K、Ca、Mg的含量,其中只有P的吸收对升温的响应受品种的影响。升温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改变了小麦养分吸收过程,而且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养分吸收过程的改变与养分类型和作物品种密切相关。因此,未来气候变化下有必要根据小麦品种选择合理的培肥和管理方式。 孙宝宝 刘晓雨 袁睿 刘成 李婕 张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关键词:气候变化 FACE 小麦品种 养分吸收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的后效应——水分条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6年 农田施用生物质炭作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的重要措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一次性大量施入生物质炭3年后且长期种植玉米的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总体看来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强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25%WHC(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50%WHC和75%WHC水分条件下,与C0(无生物质炭)相比,C20(生物质炭20 t/hm2)、C40(生物质炭40 t/hm2)处理下,有机碳的矿化强度分别降低了28.57%~42.86%(25%WHC)、22.22%~33.33%(50%WHC)、15.00%~30.00%(75%WHC),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微生物商和微生物代谢熵对水分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施用下微生物量相对稳定,且稳定程度与生物质炭用量有关。因此,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具有保持微生物量稳定且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的作用,这对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增汇具有重要意义。 康熙龙 张旭辉 张硕硕 郑聚锋 李恋卿 刘晓雨 潘根兴关键词:生物质炭 后效应 水分条件 土壤有机碳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