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栋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西北工业大学
- 所在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 研究方向:金属学及工艺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乔生儒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97被引量:769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复合材料 碳复合材料 碳 C/C复合材料 高温
- 毛小南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36被引量:1,243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研究主题:钛合金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钛基复合材料 钛
- 李玫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0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 研究主题:C/C复合材料 SIC复合材料 SIC 连续纤维 3D-C/SIC复合材料
- 张程煜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17被引量:356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陶瓷基复合材料 SIC SIC复合材料 连续纤维 阴极斑点
- 雷文光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2被引量:168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研究主题:钛合金 TC4-DT 电子束冷床熔炼 TC4钛合金 棒材
- 常见的钛合金热变形本构模型分析及未来发展被引量:7
- 2014年
- 概括总结了钛合金热变形本构模型的三种建立途径,分别介绍了并联概率模型、多项式模型、Arrhenius方程、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本构模型、Johnson-Cook模型、Zerrilli-Armstrong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钛合金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优缺点以及应用现状。结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宏观变形行为建立本构模型,统一本构模型建立方法及模型形式,依据具体实验条件修正本构模型,建立精确高效的计算系统将成为钛合金本构模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 韩栋张永强雷文光毛小南
- 关键词:钛合金热变形流变应力本构模型
- 一种疲劳强度高的TC11钛合金饼材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疲劳强度高的TC11钛合金饼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将TC11钛合金铸锭进行开坯锻造,水冷后得到第一锻坯;二、进行第一中间锻造,得到第二锻坯;三、进行均匀化处理;四、进行第二中间锻造,得到第三锻坯...
- 张鹏省毛小南韩栋侯智敏于兰兰雷文光
- 文献传递
- 超细、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烧结技术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1
- 2020年
- WC-Co硬质合金因高硬、耐磨而在切削、采矿和耐磨零件等领域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当WC晶粒尺寸小于0.5μm时(即超细、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与普通硬质合金相比,材料的硬度和强度显著提高,其韧性也同样会有所提升。因此,晶粒细化有助于改善硬质合金的力学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长期以来,有关硬质合金性能改善方面的研究多关注于从粉体出发,即通过采用超细纳米粉体和合理烧结工艺来实现超细晶和纳米结构硬质合金的制备。然而,在合金制备过程中其致密性与晶粒长大之间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如何保证在烧结过程中致密化的同时抑制WC晶粒长大是提高合金性能以及保证合金质量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温液相烧结制备超细、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过程中有关致密化和晶粒长大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从烧结工艺与添加剂两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烧结工艺具体分为常规烧结工艺(主要包括氢气烧结、真空烧结和热等静压烧结等)和快速烧结工艺(主要包括微波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高频感应热烧结等),对比了上述烧结工艺之间的不同以及总结了不同烧结工艺的优缺点。在添加剂方面,重点介绍了过渡族碳化物和稀土元素对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晶粒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超细、纳米晶WC-Co硬质合金烧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李萌弓满锋张程煜莫德云李玫韩栋张洪军
- 关键词:WC-CO硬质合金
- 3D-C/SiC复合材料在室温和1300℃的拉-拉疲劳行为被引量:19
- 2002年
- 采用应力比为 0 .1,频率为 6 0 Hz的正弦波在室温和 130 0℃ ,10 - 4Pa真空中对 3D- C/Si 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 -拉疲劳试验。同时用 SEM分析了疲劳断口特征。结果表明 :若取循环基数为 10 6 ,130 0℃疲劳极限为 2 85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 94 % ;室温疲劳极限为 2 35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 85 %。 130 0℃疲劳断口的纤维拔出长度比室温短。疲劳损伤主要起源于纤维束编织交叉部位 ,随着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 。
- 杜双明乔生儒纪岗昌韩栋
- 关键词:3D-C/SIC复合材料高温条件拉-拉疲劳室温条件碳纤维碳化硅陶瓷
- 一种提高TC4-DT钛合金板材强韧性的加工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TC4-DT钛合金板材强韧性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将TC4-DT钛合金铸锭进行开坯锻造,得到第一锻坯;二、将第一锻坯进行第一镦拔锻造,得到第二锻坯;三、将第二锻坯进行第二镦拔锻造,得到第三锻坯...
- 雷文光毛小南洪权赵永庆韩栋郭萍李磊张永强贾蔚菊
- 文献传递
- 一种叶片表面抗点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叶片表面抗点蚀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涂层由里向外依次由粘结层、阻挡层和表面层组成;其中以纯金属Ti作为粘结层,由里向外依次以TiN和TiC作为阻挡层,以TiCN作为表面层;所述制备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膜机在...
- 张程煜折洁乔生儒韩栋李玫
- 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对C/C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确定C/C复合材料的高温拉伸试样的尺寸和形状,对7种C/C复合材料拉伸试样的室温拉伸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为悬挂引伸计传感器而加工的凸台的形状对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明显影响。方形、三角形凸台试样的几何应力集中因子分别为2.41和1.01。拉伸强度与凸台形状密切相关,拉伸强度随着标距宽度和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符合尺寸效应规律,标距长度在30~40 mm变化时,拉伸强度基本不变。
- 宋昌哲张程煜乔生儒严科飞韩栋李玫
- 关键词:C/C复合材料尺寸效应
- 3D-C/SiC复合材料拉—拉疲劳模量和电阻的变化被引量:10
- 2002年
- 在室温最大应力为 2 5 0MPa、应力比R =0 .1和频率为 6 0Hz条件下 ,对 3D -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用共振法和电阻增量仪分别测试了杨氏模量及电阻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循环次数增加 ,杨氏模量呈显著下降、缓慢下降和突然下降的变化规律。杨氏模量的下降大部分发生在疲劳循环的前6 0 0次。缓慢降低阶段约占疲劳寿命的 94 %以上 ,此阶段杨氏模量变化率与循环次数的对数近似呈线性关系 ;电阻变化率除首次循环降低外 ,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一直在增加。增加规律大致可分为缓慢增加、台阶式增加和急剧增加三个阶段。材料的电阻变化率基本反映了纤维的损伤程度和破坏形式 。
- 杜双明乔生儒纪岗昌韩栋
- 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电阻纤维损伤
- 2090铝锂合金中T_1相与亚晶界间的交互作用被引量:4
- 1998年
- 利用TEM技术和位错应力场的计算,研究了2090AlLi合金中片状脱溶相T1在小角度晶界上的非均匀沉淀情况。TEM观察结果表明,仅有一种T1相的变体可在亚晶界上析出。通过对[110]束向下所出现的惯析面平行于(111)和(111)晶面的两种变体与刃型位错墙的弹性交互作用能的计算,得到了在亚晶界上所析出的变体具有较低的弹性交互作用能的结论,因而该变体在亚晶界上析出时具有较小的形核功。
- 赵志龙张光韩栋陈铮
- 关键词:小角度晶界铝锂合金
- 喷丸强化对AISI 420不锈钢固体粒子冲蚀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研究了喷丸强化(SP)对AISI 420马氏体不锈钢抗固体粒子冲蚀(SPE)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喷丸引起的表面残余压应力,表面粗糙度增大和表面加工硬化等三因素对SPE抗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P处理对AISI 420不锈钢在30°攻角下的SPE抗力无明显影响,但却降低了该钢在90°攻角下的SPE抗力。SP处理后进行表面抛光,则使该钢在两种攻角下的SPE抗力均得以提高。SP三因素对SPE抗力的作用机制主要有:表面粗糙化增大了试样表面对冲蚀粒子的有效暴露面积,因而降低了不锈钢在两种攻角下的SPE抗力;表面残余压应力能够有效抑制疲劳裂纹萌生和早期扩展,因而能有效提高AISI 420不锈钢的SPE抗力,特别是对90°垂直冲击条件下SPE抗力的提高作用更为明显;表面加工硬化提高了材料表面的微犁削抗力,因而对提高AISI 420钢在30°攻角下的SPE抗力有贡献,但是表面加工硬化层的抗多冲疲劳性能差,却不利于AISI 420钢在90°攻角下抗SPE性能的改善。
- 奚运涛刘道新韩栋
- 关键词:喷丸强化不锈钢表面粗糙度残余压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