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俊
-

-

- 所属机构:厦门大学
- 所在地区:福建省 厦门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
相关作者
- 吴晓鹭

- 作品数:37被引量:122H指数:5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胸腺肽 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联合干扰素
- 欧宏杰

- 作品数:16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血小板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普通肝素
- 潘业

- 作品数:47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抗HBV
- 曾建勇

- 作品数:19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麻疹 血浆置换 重型肝炎 麻疹抗体 重型麻疹
- 刘小斌

- 作品数:7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疗效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 麻疹抗体 麻疹
- 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浸润肝脏致肝功能损伤1例被引量:1
- 2015年
-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8岁,3月前因“腰痛”在本院外科诊断为“腹膜后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属中间型(相当于交界性肿瘤)”,术后诊断:腹膜后IMT。术前查肝功能正常,术后外科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术后1个月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3.8μmol/L,ALT78U/L,AST105U/L,碱眭磷酸酶(ALP)458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225U/L。
- 欧宏杰潘业吴晓鹭刘家俊
- 关键词:病例报告肝功能
- 免疫抑制剂致HBV再激活并发严重肝损害2例
- 2013年
- 病例1:患者,女,56岁,因腹胀、下肢浮肿、皮肤瘀斑1月人院。9个月前在风湿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b、HBeAb、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在风湿科予甲泼尼龙、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治疗。
- 欧宏杰刘家俊
- 关键词:HBV再激活严重肝损害免疫抑制剂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CAB阳性并发
-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奥司他韦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我院56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分析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与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的相关性.患者按发热至口服奥司他韦的时间不同分三组,比较不同组间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是否有差异.结果 大部分患者症状为发热(97.0%)及咳嗽(90.0%);少数伴有胃肠道(1.8%)或神经系统症状(0.9%);部分患者血常规及生化异常;16.6%的患者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患者从发热到起始服奥司他韦时间与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均呈正相关(r=0.83,P<0.01;r=0.60,P<0.01).各组之间比较其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类似,发热患者早期口服奥司他韦治疗可能会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
- 刘小斌吴晓鹭陈景寿潘业李立新陈滟珊张静华欧宏杰曾建勇刘家俊
- 关键词:奥司他韦
- 厦门地区境外输入性疟疾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发病前1个月有境外旅居史的确诊疟疾患者28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1±10.0)岁(年龄20~55岁),发病前1个月有非洲旅居史25例(89.3%);东南亚旅居史3例(10.7%),均为间日疟。发病到确定诊断中位时间9(3,18)d,发热峰值(40.1±0.6)℃,诊断为恶性疟20例(71.4%),间日疟3例(10.7%),未分型5例(17.9%)。出现低白蛋白血症25例(89.3%)、脾肿大24例(85.7%)、血小板减少21例(75.0%)、贫血18例(64.3%)、肝功能异常15例(53.6%)、肾功能异常4例(14.3%)、出现意识障碍2例(7.1%)。3例间日疟经氯喹+伯氨喹治愈;20例恶性疟及5例未分型均经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愈,用药到热退平均时间(21.0±13.5)h(时间4~50 h)。结论本组厦门地区境外输入性疟疾以有非洲旅居史、恶性疟、男性中青年患者为主;高热、低白蛋白血症、脾肿大、血小板减少、贫血及肝功能异常可作为临床特征提示疟疾的存在;据疟疾分型,给予针对性抗疟及综合治疗效果可靠。
- 陈景寿刘家俊吴晓鹭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境外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小板参数与肝脏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小板参数在CHB患者肝脏组织病理无创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787例CHB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小板的相关参数,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不同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样本量及性别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年龄差异上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1)。不同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组在PLT、MPV、PDW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93、3.208、-3.344和-6.955、5.812、-6.503,均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6、-0.25,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肝纤维化程度与PLT、PCT、PDW呈负相关(r=-0.37、-0.15、-0.17,均P<0.01),与MPV呈正相关(r=0.22,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LT(OR:0.987,P=0.008)、PDW(OR:0.833,P=0.01)为影响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17,P=0.049)、PLT(OR:0.989,P<0.01)、PDW(OR:0.801,P<0.01)为影响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外周血小板参数与CHB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肝脏组织炎症、纤维化情况、创建肝脏组织病理评估的无创模型提供了一项简便、有用的观测指标。
- 欧宏杰潘业刘家俊吴晓鹭
- 关键词:血小板病理学
- 小干扰RNA沉默瘦素揭示了瘦素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观察靶向瘦素(leptin)小干扰RNA(interference,siRNA)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已构建的重组Leptin-siRNA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用脂质体包埋法通过腹腔注射将其导入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体内。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leptin、I型胶原和STAT3蛋白表达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leptin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CCl4)和质粒空载体组(CCl4(+)K)肝纤维化程度较重,纤维化评分多为Ⅳ级(P<0.01),同时肝脏leptin、I型胶原和STAT3含量明显上升(P<0.05);而与肝纤维化组(CCl4)和质粒空载体组(CCl4(+)K)比,leptin-siRNA质粒转染组(The CCl4(+)L)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纤维化程度多为Ⅰ-Ⅱ级,肝脏leptin、I型胶原和STAT3表达均显著抑制(P<0.05)。正常对照组和leptin-siRNA质粒组(The CCl4(+)L)在组织学及leptin、I型胶原和STAT3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eptin-siRNA表达质粒降低I型胶原和STAT3含量、抑制leptin表达,阻抑肝纤维化;Leptin有望成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新靶位点。
- 薛秀兰邢玉刚吴晓鹭刘家俊
- 关键词:瘦素小干扰RNA
- 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3例,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至少24周。入组患者每4周随访1次直至24周,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基线时肝功能指标、HBV-DNA定量、乙肝两对半情况、血常规,以及每4周随访时的HBV-DNA定量、乙肝两对半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干扰素α-2b初治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共29例,占54.72%;未达到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24例,占45.38%。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病毒量(P=0.006)、患者抗病毒12周HBV-DNA定量下降量(P=0.001)、12周HBs Ag滴度下降量(P=0.001)是干扰素α-2b初治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结论干扰素α-2b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有基线病毒量、抗病毒12周HBV-DNA下降量和12周HBs Ag滴度下降量。
- 郑彩霞吴晓鹭刘家俊林春薛秀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早期病毒学应答干扰素Α-2B
- 2013年厦门地区204例麻疹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1965年我国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下降,大范围流行的强度也已基本控制。近年来,由于频繁的人口流动和人群中抗体滴度下降,各地麻疹暴发流行的报道也相继...
- 曾建勇尤柳萍潘业刘家俊
- 文献传递
-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 封波尚佳武淑环陈红韩英李跃旗张大志赵龙凤魏少峰毛青尹炽标韩涛汪茂荣陈士俊李军谢青甄真高志良张跃新龚国忠杨东亮潘晨盛吉芳唐红宁琴施光峰牛俊奇罗光汉孙永涛尤红王贵强张伦理彭劼张琴刘家俊陈成伟陈新月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 α干扰素抗HBV过程中ALT反弹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ALT反弹与疗效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某三甲医院感染科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患者84例,分别检测HBV DNA,HBeAg、抗-HBe等水平,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情变化和转归的关系。结果 ALT反弹组、ALT无反弹组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6.7%和64.9%,HBeAg阴转率分别为25.0%和31.1%,分别对上述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ALT反弹组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无反弹,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HBeAg阴转率对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LT反弹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无反弹组,其疗效明显优于ALT无反弹的患者,可能提示其预后较好,原因可能与干扰素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其测定对于评估重组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李稳秀郑彩霞吴晓鹭刘家俊潘业
- 关键词:Α干扰素HBVCHB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