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314)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戴春朱晓明裴钊刘克成高曦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时代建筑》编辑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建筑
  • 1篇档案
  • 1篇档案研究
  • 1篇学人
  • 1篇意向性
  • 1篇生态位
  • 1篇史考
  • 1篇现代绘画
  • 1篇现代建筑
  • 1篇民族性
  • 1篇明末
  • 1篇绘画
  • 1篇混凝土
  • 1篇建筑生态
  • 1篇建筑师
  • 1篇工学
  • 1篇国立
  • 1篇访谈
  • 1篇钢筋
  • 1篇钢筋混凝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时代建筑》...

作者

  • 2篇戴春
  • 1篇朱晓明
  • 1篇刘克成
  • 1篇王凯
  • 1篇彭怒
  • 1篇裴钊
  • 1篇周榕
  • 1篇高曦

传媒

  • 5篇时代建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国立艺专“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化产物被引量:3
2017年
国立艺专成立于1928年,其核心教员均曾留学法国。国立艺专深受法国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绘画的影响,是近代中国与欧洲现代建筑的生成土壤最为相近的地方。国立艺专的建筑教育负责人刘既漂针对"工学建筑"提出了"美术建筑"的思想,第一次将建筑放在美术的范畴,认为建筑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在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刘既漂设计的"美术建筑"雏形中国馆,与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宣言"新精神馆"同时展出。文章通过"美术建筑"思想与柯布西耶的现代绘画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比较,以及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的"美术建筑"与"工学建筑"工业馆的比较,分析了"美术建筑"未能走到现代的原因:忽略了现代绘画中的空间对建筑的影响;"美术建筑"受到学院派建筑影响,将建筑理解成为形体和装饰的结合;对于建筑民族性的强调,导致"美术建筑"成为利用象征图案表达民族性的纪念碑。
高曦彭怒
关键词:现代绘画现代建筑民族性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建筑档案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文章以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宰牲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史料,特别针对三份主要建筑档案的挖掘,对其选址、设计过程、建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探讨。重点涉及功能与空间解析、建造与结构、材料和工艺、建筑师考证四个方面,以求梳理历史脉络,勾勒出上海近代优秀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一个缩影。
何巍朱晓明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中西交汇的起点:明末《建筑十书》入华史考略被引量:1
2012年
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可以看作西方(主要是欧美)建筑传入和影响中国的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而这个源远流长的过程的起点,似乎至今无论在时间还是细节上都还有些模糊不清。文章希望通过对建筑经典文献《建筑十书》明末传入中国的过程、馆藏版本、对当时和后来影响等问题的追踪,为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加一点线索。
王凯
关键词:意向性
“新三届”建筑学人与当代中国建筑生态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周榕戴春
关键词:生态位
历史中心与地理边缘的叠加 刘克成教授访谈被引量:4
2013年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的建筑市场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成为中国建筑实践的主角,而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与老一辈建筑师在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下创作的民族风格建筑相比更具多样性,路径也更多元,但没有形成清晰的整体特征。文章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的访谈,一方面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总结和归纳60年代生建筑师的某些整体特征,另一方面将个体放入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西部——梳理其发展过程,进而分析其当下实践状态的成因,为中国当代建筑保留一份切片式的个案记录,同时,期望为中国目前其他地域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建筑实践与研究提供一份有参考意义的资料。
裴钊戴春刘克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