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625)

作品数:10 被引量:137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建平陈慧刘颖琳刘玉昆陈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流产
  • 6篇自然流产
  • 6篇复发
  • 6篇复发性
  • 5篇复发性自然流...
  • 4篇妊娠
  • 3篇绒毛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细胞
  • 3篇核型
  • 3篇核型分析
  • 2篇蛋白
  • 2篇早期妊娠
  • 2篇绒毛染色体
  • 2篇杀伤
  • 2篇杀伤细胞
  • 2篇染色体核型
  • 2篇染色体核型分...
  • 2篇自然杀伤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省计划生...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张建平
  • 6篇陈慧
  • 5篇刘颖琳
  • 4篇刘玉昆
  • 4篇谭剑平
  • 4篇陈颖
  • 3篇刘梅兰
  • 2篇陈进
  • 2篇付帅
  • 2篇孟丽丽
  • 2篇何小红
  • 2篇张蜀宁
  • 2篇杜涛
  • 2篇韩立薇
  • 2篇张碧云
  • 2篇韦成厚
  • 2篇祝丽琼
  • 2篇李玉华
  • 2篇陈欣
  • 1篇吉庆伟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在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现代免疫学观点认为,正常妊娠时母一胎界面表现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这种耐受状态形成复杂,各种免疫因素通过有机协调形成网络,达到母胎间免疫平衡,使妊娠得以维持。成功的妊娠本身就是一个免疫矛盾所在。一方面胎儿抗原不能作为"半同种移植物"被母体识别,另一方面为了在母体中生存,胎儿抗原又必须呈递给母体,被母体接受。因此。
陈颖张建平
关键词:反复自然流产免疫治疗复发自然杀伤细胞RIF
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原因分析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较了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与高龄偶发性早期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原发性流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结果】高龄偶发性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5.1%)高于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67.1%),(P<0.05)。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复发性流产最主要的流产原因(67.1%),其次是内分泌因素(24.4%,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PCOS、DM、高PRL)、子宫异常(19.5%,主要为子宫纵隔和宫腔粘连)、APA阳性(12.2%)、夫妇染色体异常(3.7%)、感染(2.4%),真正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占15.9%。原发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的最主要原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不仅要行传统的流产病因学检查,还应对流产胚胎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流产原因,及时给予合理的诊治。
刘玉昆陈欣刘颖琳陈慧谭剑平张建平
关键词:高龄复发性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NK细胞与蜕膜NK细胞检测价值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与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方法选择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RSA组),人工流产中止早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和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结果非孕期,RSA组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RSA组非染色体因素再次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也高于成功妊娠组(P<0.05);RSA组非染色体因素再次自然流产妇女,蜕膜NK细胞数量和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数量和活性可作为RSA免疫治疗监测的指标,外周血NK细胞和蜕膜NK细胞可能在RSA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李玉华陈颖孟丽丽陈慧张建平韩立薇何小红韦成厚陈进张碧云
关键词:复发性自然流产外周血NK细胞蜕膜NK细胞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6年
目前认为,内脏脂肪组织堆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内脏脂肪的一种类型,除了发挥代谢、产热和机械作用,还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直接作用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程。本文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循证医学角度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杜俣吉庆伟王志坚赵迎新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脂肪因子
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不同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前有定期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流产后成功行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者共183例。根据流产前的B超分为有胎心组和无胎心组,比较两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无差异。【结果】183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异常核型109例(59.6%),正常核型74例(40.4%)。有胎心组102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61.8%,无胎心组81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5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45,X)、三倍体和16三体,而无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16三体,无1例(45,X)和三倍体。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29例,占异常染色体的(46.0%),明显高于无胎心组,仅3例,占异常染色体的6.5%,(P<0.05)。在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的胚芽长度平均(17.7±6.4)mm,明显大于其他异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8.8±5.3)mm(P<0.05)和正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11.1±8.4)mm(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多发生于已有胎心的自然流产者。
刘玉昆刘颖琳杜涛陈立斌刘梅兰陈慧谭剑平张建平
关键词: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羊水减量联合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中孕双胎妊娠无痛性宫口扩张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羊水减量联合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中孕双胎妊娠无痛性宫口扩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孕16~28周因无痛性宫颈外口扩张≥1 cm的双胎妊娠孕妇3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行经腹羊膜腔穿刺羊水减量术后当日或次日行紧急宫颈环扎术,收集患者的妊娠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结果】35例孕妇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前平均孕周(23.40±1.79)周,宫口扩张(3.90±2.80)cm,平均羊水减量(249.85±157.20)mL,无一例在术中发生胎膜破裂。自环扎至分娩平均时间间隔40.00(19.00~55.00)d,平均分娩孕周(29.43±3.98)周,新生儿存活率70%(49/70),抱婴回家率为74.29%(26/35),其中双胎均存活者占比65.71%(23/35),仅一胎存活者占比8.57%(3/35)。【结论】羊水减量术可安全应用于中孕无痛性宫口扩张的双胎妊娠孕妇,联合紧急宫颈环扎可延迟分娩孕周,对改善双胎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付帅徐琦吴琳祥谭剑平祝丽琼刘颖琳陈慧
关键词:双胎妊娠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对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评估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RSA)的效果。方法:选择既往曾发生≥3次自然流产的RSA患者65例,孕早期给予IVIg治疗,追踪至妊娠结束。检查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IVIg治疗,外周血NK细胞数量/比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52例RSA患者成功妊娠并分娩活产,活产率达88.1%;3治疗中发生流产的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分娩活产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治疗不明原因RSA有比较明确的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比例而发挥作用。
李玉华陈颖祝丽琼张蜀宁张建平韩立薇何小红韦成厚张碧云陈进
关键词:外周血
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癌为6例(30.00%),宫颈癌为5例(25.00%),肝癌为3例(15.00%),卵巢癌为2例(10.00%),甲状腺癌为2例(10.00%),鼻咽癌为1例(5.00%),颅内恶性肿瘤为1例(5.00%)。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0.24%(20/8261)。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结果、孕期和产后治疗情况,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生后1minApgar评分及有无畸形等,并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截至2012年4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20例患者中,放弃妊娠行引产术为6例(30.00%),继续妊娠的14例(60.00%)患者中,孕期接受化疗者为4例,孕期行肿瘤手术治疗者为4例;剖宫产为11例,阴道分娩为3例。新生儿分娩时胎龄为30+5~39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为(1380~3200)g,无一例新生儿窒息和畸形发生。结论妊娠期合并恶性肿瘤以乳腺癌和宫颈癌最为常见。治疗应根据肿瘤分期、妊娠时间、孕妇意愿(是否继续妊娠)等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个体化治疗。中、晚孕期可相对安全地对部分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使用相对安全的化疗药物。
刘玉昆刘颖琳张蜀宁刘梅兰张建平
关键词:妊娠恶性肿瘤化疗手术
不同年龄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了解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成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自然流产患者235例,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复发性流产组(125例)和偶发性流产组(110例)。比较两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类型的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偶发性自然流产组(47.2%vs 70.9%,P<0.05)。复发性流产组中三体占异常染色体的66.1%(39/59),显著高于偶发性流产组(44.8%,35/78)(P<0.05)。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6,P=0.004)。复发性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60.9%vs39.2%,P<0.05)。偶发性自然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88.9%vs 62.2%,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降低。无论是复发性流产还是偶发性流产,高龄均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
刘玉昆刘梅兰杜涛陈颖陈慧张建平
关键词:流产复发性自然流产核型分析绒毛染色体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在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早期妊娠胚胎丢失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检测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etal fibronectin,fFN)在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早期妊娠胚胎丢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至2011年就诊于我院有复发性流产史的早期妊娠患者84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l例正常早期妊娠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fFN检测,并追踪随访至妊娠14周,记录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孕龄、孕次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WN阳性率为5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本次妊娠结局为自然流产者共17例,发生率为20.24%,对照组3例发生自然流产,发生率为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fFN(+)患者流产发生率为29.17%,fFN(-)患者流产发生率仅为8.3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fFN阳性预测流产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35%、49.25%。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中,年龄在36~39岁的患者,fFN阳性率、流产率均高于35岁以下的患者。结论在早期妊娠阶段,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进行fFN检测,预测流产的敏感性高,有助于评估安胎结局。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监测。
付帅陈欣孟丽丽陈慧谭剑平刘颖琳张睿张建平
关键词: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复发性流产早期妊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