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76161)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金志华金庆超胡升张丽靖何美儒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普那霉素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实验
  • 1篇原生质
  • 1篇原生质体
  • 1篇原生质体融合
  • 1篇质体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合成相关...
  • 1篇实验课
  • 1篇实验课程
  • 1篇响应面
  • 1篇响应面法
  • 1篇响应面法优化
  • 1篇项目式
  • 1篇教学体系
  • 1篇课程
  • 1篇基因中断
  • 1篇基因组重排
  • 1篇角色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篇金志华
  • 2篇金庆超
  • 1篇何美儒
  • 1篇张丽靖
  • 1篇尹华立
  • 1篇徐晓红
  • 1篇李宁慧
  • 1篇岑沛霖
  • 1篇徐波
  • 1篇胡升

传媒

  • 1篇化工进展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Gene expression investigation for pristinamycin yield enhancement in Streptomyces pristinaespiralis
Mechanisms for yield enhancement of pristinamycin in the high-yielding recombinants of Streptomyces pristinaes...
Qingchao Jin
关键词:RECOMBINANTSPRISTINAMYCINYIELD
响应面法优化达托霉素发酵培养基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响应面法对玫瑰孢链霉菌发酵产达托霉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通过Placket-Burman设计法筛选出影响达托霉素产量的4个重要因素:初始pH值、葡萄糖、L-天冬氨酸(L-Asp)、硫酸钾。其中初始pH值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因此,对初始pH值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优初始pH值为8.6。在此基础上对其余3个因素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3.0 g/L、L-Asp 2.6 g/L、硫酸钾4.1 g/L。在此优化条件下,达托霉素产量达373.98 mg/L,与预测值(365.76 mg/L)非常接近,比优化前产量提高了2.25倍。
何美儒金志华胡升张丽靖
关键词:达托霉素响应面法
项目式教学体系在遗传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将实验课程内容打造得丰富而有趣,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一门实验技术,培养扎实的科研精神和科学素养,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构建项目式教学体系,通过有效地实行实验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合理地变换角色、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教育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迈出坚实的一步。
徐晓红李宁慧金志华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过程管理教师角色
普那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pr1的功能
2011年
以与普那霉素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新基因Afsk-like为探针,从始旋链霉菌F618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含有约8 kb的DNA片段.经测序分析表明,其上含有1个具有1 146个核苷酸的完整可阅读框,该基因被命名为Spr1(HQ450023),推测其编码1个含38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产物.经Blastp程序进行分析得知,该基因编码产物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有一定的同源性.经基因中断实验研究表明,该基因可能与普那霉素生物合成正相关.
尹华立金志华金庆超
关键词:普那霉素基因中断生物合成谷氨酰胺合成酶
应用基因组重排技术提高普那霉素产量被引量:3
2010年
将普那霉素产生菌——始旋链霉菌ND-23的孢子和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后获得高产突变菌株,其中高产突变株SP-S73的产量达到356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在上述增产突变株中选取4株作为基因组重排的出发亲本,对它们进行了4轮基因组重排育种,筛选得到了高产重排菌株,其中1株重排菌株G-211的普那霉素产量为832mg/L,比产量最高的亲本菌株提高了134%,比原始出发菌株ND-23(272mg/L)提高了206%.通过研究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ND-23在5L罐上的发酵过程,发现普那霉素产生菌的生物合成属于非生长耦合型;其高产菌株G-211在合成产物的时期对还原糖和氨基氮的消耗量均大于原始菌株ND-23,这些结果将为高产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和发酵放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徐波金志华金庆超岑沛霖
关键词:普那霉素基因组重排原生质体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