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633120)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黄韦艮杨劲松史爱琴甘锡林范植松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孔径雷达
  • 7篇雷达
  • 7篇合成孔径
  • 7篇合成孔径雷达
  • 4篇SAR
  • 2篇振幅
  • 2篇极化
  • 2篇仿真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演
  • 1篇散射
  • 1篇散射模型
  • 1篇散射系数
  • 1篇水下地形
  • 1篇坡度
  • 1篇全极化
  • 1篇重力波
  • 1篇希尔伯特-黄...
  • 1篇细结构
  • 1篇模拟仿真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黄韦艮
  • 5篇杨劲松
  • 4篇史爱琴
  • 3篇甘锡林
  • 3篇范植松
  • 2篇肖清梅
  • 2篇陈鹏
  • 2篇傅斌
  • 2篇周长宝
  • 2篇金为民
  • 1篇周成虎
  • 1篇何宜军
  • 1篇楼琇林
  • 1篇吴玮
  • 1篇刘又毓
  • 1篇许明光
  • 1篇高郭平
  • 1篇尹训强
  • 1篇黎滨洪
  • 1篇张远凌

传媒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电波科学学报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5
  • 3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面船只SAR探测的极化方式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SIR-CSAR的C和L波段全极化数据,分析水面船只的极化散射特性和船只与背景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信噪比特性,研究水面船只SAR探测的最优极化方式。结果显示,二面角散射是水面船只SAR成像的主要机理。线性极化中,HV极化具有最大的船只与背景海面雷达后向散射信噪比。与线性极化相比,圆极化的雷达后向散射信噪比更优。C波段和L波段的水面船只的极化散射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L波段的信噪比大于C波段的信噪比。水面船只的雷达后向散射特性表明,L波段的圆极化是水面船只探测的最优极化方式。
黄韦艮姚鲁杨劲松金为民陈鹏傅斌史爱琴肖清梅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极化方式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参数提取新方法被引量:24
2007年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发展了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参数提取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的傅里叶变换不能提取非线性内波群各个孤立子波信息的问题。利用该方法对巴士海峡附近的一幅ERS-1 SAR内波图像进行了内波参数提取。希尔伯特-黄变换对内波剖面数据进行了尺度分解,根据归一化方差最大来提取内波分量。该方法具有自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取的内波平均波长与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取得到的反映各个孤立子波信息的波形比小波分析的要清晰,提高了数据的质量。通过提取的内波信号,利用极值序列计算了剖面线前后段平均波长大小,消除了谱分析当中的180°模糊问题。计算了明暗点的间隔,反演得到各个孤立子波的半振幅宽度。利用CTD数据获得的跃层深度,反演前导波振幅,与验证算例结果在量级上一致。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周长宝史爱琴金为民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内波希尔伯特-黄变换经验模态分解
利用SAR图像计算内波深度和振幅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内波成像机理,建立了包括KdV方程、作用量谱平衡方程和Bragg散射模型在内的内波深度和振幅探测模型,更为严谨地推导出用SAR图像计算内波深度的方法,并首次推导出内波振幅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台湾东北部海域的两幅ERS-1SAR内波图像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且可行的。
杨劲松黄韦艮周成虎周长宝许明光肖清梅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SAR
大坡度水下地形的SAR遥感模拟仿真被引量:5
2003年
根据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机理,建立了浅海水下地形的数学物理模型,提出了利用该模型进行水下地形计算的数值方法。利用该模型和方法对大坡度水下地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大坡度水下地形的地形坡度与SAR探测程度的关系,发现在水下地形坡度较大的情况下,SAR可测量水深达100~200m。通过对曾文溪附近海域水下地形的数值模拟,证明了SAR对大坡度水下地形的探测深度。
傅斌黄韦艮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坡度水下地形SAR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刘又毓范植松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应用海洋内孤立波2层流体模型的SAR遥感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不存在由同一波源生成的2个内孤立波波包的SAR遥感图像资料,可以利用Levitus等的月平均温盐资料确定跃层深度和约化重力加速度,进而确定内波波速并进行内波振幅的反演。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SAR图像资源。
范植松耿建张远凌王大奎
关键词:内孤立波波速振幅
二维分形海面的全极化散射模型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二维分形海面模型模拟海面状态,根据惠根斯原理,把海面近似为无数克希霍夫散射面,并根据驻相原理导出散射面法线的方向导数,推导出笛卡儿坐标系下椭圆极化入射时海面的散射场和局部坐标系下的散射系数矩阵,建立了二维分形海面的全极化双站雷达散射模型,并数值计算了全极化海面雷达截面。与经典单极化散射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保留共极化(HH极化VV极化)散射信息,还包含了多极化SAR海浪谱反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交叉极化(VH极化HV极化)信息。数值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计算的共极化雷达截面与其他文献计算的结果能很好的吻合。同时给出了二维分形海面的不同接收方位雷达截面的数值模拟结果。
谢涛黎滨洪何宜军陈文俊
关键词:全极化散射模型散射系数合成孔径雷达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尺度雷暴的细结构被引量:5
2007年
雷暴结构的探测是当今的热点问题。雷暴底层的细结构探测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一幅ERS-1图像,探测雷暴底层在海面留下的痕迹,结合辅助NOAA AVHRR和NCEP数据分析了2002年8月11日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中尺度雷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在锋面前沿产生的,北风和南风切变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激发动力。雷暴呈现椭圆形结构,长短半轴分别为13 km和10km,风暴中心强降雨区直径达5 km,雷暴前进方向是东北向,移动速度为5.9 m/s,在雷暴后部存在有组织的尾状条纹,结合雷暴结构诊断分析认为此尾迹是龙卷中心拖曳留下的痕迹。在雷暴外流区,冷空气反气旋式下降,周围的暖空气气旋式上升,两股气流的风切变导致大气内波的产生。此内波含有12个孤立子波,波长从450 m到237.5 m,平均波长为297.9 m。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楼琇林史爱琴张小丽孙向明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具有内波特性的渤海南部次重力波被引量:2
2003年
范植松高郭平尹训强范宇吴玮
Kelvin尾迹SAR多视向的成像仿真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船只Kelvin航迹模型、海面波模型和二尺度微波散射模型,提出了船尾迹多视向的成像仿真技术,并首次在二维空间中从不同视向仿真船尾迹的SAR图像。结果表明,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平行时,横波成像明显;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垂直时,扩散波成像明显;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有个夹角时,会出现一臂亮一臂暗的现象,这一现象取决于两臂尖波的传播方向与雷达视向的夹角,传播方向与雷达视向越接近平行的波越容易被雷达观测到,从而形成亮臂。仿真结果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船只航向与雷达视向越接近垂直,两臂张角越小。仿真结果和实际的多幅ERS-SAR图像所观测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Kelvin尾迹SAR多视向成像。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史爱琴陈鹏
关键词:成像仿真合成孔径雷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