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1-19)

作品数:6 被引量:111H指数:5
相关作者:于振文张永丽石玉王东段文学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4篇籽粒
  • 3篇籽粒产量
  • 2篇施氮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利用效率
  • 2篇旱地
  • 2篇旱地小麦
  • 2篇耗水
  • 2篇耗水特性
  • 1篇氮量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参数
  • 1篇荧光特性

机构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于振文
  • 4篇石玉
  • 4篇张永丽
  • 2篇王东
  • 2篇段文学
  • 1篇褚鹏飞
  • 1篇赵俊晔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差异被引量:6
2021年
为探明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于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季,以3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小麦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在开花后0~7 d,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花后7~14 d,两个指标在烟农1212和济麦22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良星99,花后21~35 d,烟农1212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烟农1212花前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农1212较济麦22和良星99分别增产9.32%和14.10%,获得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农1212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最高的小麦品种。
樊玉参石玉于振文张永丽
关键词:小麦品种籽粒产量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8
2012年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516.48kghm2和8957.9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
关键词:小麦耕作方式水势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分利用效率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2年
2009—2010和2010—2011小麦生长季,分别利用小麦品种济麦22和山农16,研究了施氮量0(N0)、90(N1)、120(N2)、150(N3)、180(N4)和210 kg hm-2(N5)条件下的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水平。N3处理的耗水量在播种至拔节期与N1和N2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在拔节至成熟期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N4处理各阶段耗水量与N3处理无显著差异;N5处理在返青至开花期耗水量显著增加。当施氮量由90 kg hm-2增加到150 kg hm-2时,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利用能力增强,但施氮量继续增加,80cm以下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未显著增加。N3处理在拔节后株间蒸发量显著低于N1和N2处理,开花后旗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但与N4和N5处理拔节后的株间蒸发量及开花后旗叶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N3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最高,氮肥生产效率也较高,因此150 kg hm-2是适宜的施氮量。
段文学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
关键词:施氮量旱地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
灌溉对小麦分蘖发生和不同茎蘖光合同化物生产分配及成穗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依据土壤墒情适量灌溉可增加小麦穗数,实现节水高产,但该灌溉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溉、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Ⅱ、Ⅲ、IP、Ⅳ和其余蘖发生,济麦22和山农23单株总茎蘖数比不灌溉处理越冬期两年度平均增加1.01个和0.75个,拔节期分别增加0.71个和0.56个。节水灌溉处理下2个品种拔节期各茎蘖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干物质重和13C同化物分配量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分蘖成穗,济麦22和山农23的单株成穗数比不灌溉处理两年度平均增加0.36和0.41个,籽粒产量增加35.00%和44.2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23%和8.55%。增加灌水至充分灌溉处理, 2个品种越冬期和拔节期单株总茎蘖数较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但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品种间比较,各灌溉处理下济麦22的单株总茎蘖数和单株成穗数均高于山农23,亦归因于济麦22较高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各茎蘖较高的光合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 2个品种单株总茎蘖数、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与分蘖节总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与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节水灌溉通过适当增加分蘖节面积和激素含量、提高各茎蘖光合同化物生产和分配能力,促进了分蘖发生和成穗,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冯连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关键词:灌溉分蘖发生成穗
测墒补灌深度对济麦22冠层光截获和荧光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和开花期相对含水量75%,以定量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花后0~30 d灌浆阶段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群体光合速率、旗叶荧光特性,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明确测墒补灌达到增产的光合基础及最佳土层。当补灌土层为0~20 cm时,灌水量为50.1~51.2 mm,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光截获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以及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灌水处理中最低;补灌土层为0~40 cm时,灌水量为73.1~93.1 mm,上述前4项指标比补灌深度20 cm时依次提高6.0%~42.4%、8.5%~27.9%、6.7%~14.5%、11.0%~14.6%,同时旗叶ΦPSII和Fv/Fm亦显著提高;补灌深度加大至60 cm(灌水量87.5~105.4 cm)和80 cm(灌水量101.8~115.0 cm)时,这些指标无显著增加。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一致,籽粒产量也表现为补灌深度大于40 cm的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定量灌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补灌深度20 cm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对0~40 cm土层实施测墒补灌,较定量灌溉减少用水26.9~4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2%~16.7%,灌溉效益增加34.0%~68.1%,说明在类似生态条件下,中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的目标土层为0~40 cm。
杨传邦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关键词:小麦荧光特性土层深度
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7
2013年
为确定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施氮技术的最佳施肥深度,2010—2012连续两年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氮肥表面撒施(D1),施氮深度10cm(D2)、20cm(D3)和30cm(D4)4个处理,研究了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山农16和烟农0428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和D4处理在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显著提高,4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在降水量较丰富的2011—2012年度,D3和D4处理120~16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也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高4.0~5.3mm),说明20~30cm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满足小麦拔节后的水分需求;D3和D4处理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成熟期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642.1~2006.8kghm2和394.5~723.1kghm2。D3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与D4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D1和D2,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因此,20cm是黄淮冬麦区旱地冬小麦的适宜施氮深度。
段文学于振文石玉张永丽赵俊晔
关键词:旱地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