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501)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卫军吴志强黄敦文刘康梁家熙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梁结构
  • 1篇延性
  • 1篇应变能
  • 1篇有效分布宽度
  • 1篇数据融合
  • 1篇数据融合理论
  • 1篇损伤识别
  • 1篇疲劳刚度
  • 1篇桥面
  • 1篇桥面板
  • 1篇纤维
  • 1篇斜拉
  • 1篇斜拉桥
  • 1篇模态
  • 1篇模态应变能
  • 1篇混凝土梁
  • 1篇混杂纤维
  • 1篇固有频率
  • 1篇多种纤维
  • 1篇刚度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卫军
  • 1篇刘康
  • 1篇吴志强
  • 1篇陈涛
  • 1篇梁家熙
  • 1篇黄敦文

传媒

  • 2篇铁道科学与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种纤维层间混杂黏贴对钢筋混凝土梁延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针对碳纤维黏贴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增强和延性改善不一致的现象,采用多种纤维层间混杂黏贴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处理,通过三分点加载试验研究纤维的种类、黏贴顺序以及混杂比例对试验梁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越大,配布量越大,对试验梁极限承载力提高越明显,与无加固梁相比提高了38.8%~65.3%;纤维材料的断裂延伸率越大,加固梁的变形能力就越好;各试验方案中,芳纶/玄武岩/碳纤维层间混杂黏贴的方式对试验梁的延性提升作用最明显,其综合延性指标和能量延性指标相比于碳纤维梁分别提高了44.8%和125.0%,该混杂纤维加固方式可为有抗震要求的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卫军杜永潇梁家熙黄敦文陈涛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梁延性
基于固有频率的梁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被引量:8
2019年
基于梁结构的动力特性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实际状态,梁结构动力特性变化与疲劳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研究疲劳损伤演化对梁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机制,提出一种以固有频率为损伤变量的梁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研究方法。首先,基于Timoshenko梁自由振动方程,引入疲劳作用的影响,推导疲劳历程固有频率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对预应力混凝土模型梁进行疲劳试验研究和动力测试,得到疲劳历程中疲劳刚度和固有频率的退化规律,并验证疲劳历程固有频率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最后,定义固有频率为损伤变量,得到基于1阶固有频率的梁结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梁结构固有频率也具有类似抗弯刚度退化的3阶段衰减规律;在疲劳作用下,第1阶频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第2阶频率的下降幅度次之,而第3阶频率的下降幅度最小;梁结构在疲劳历程中某时刻状态下,随着模态阶次增大,频率修正系数减小;随着疲劳次数增多,梁各阶频率修正系数呈现增大的趋势;以第1阶固有频率为损伤变量,能有效地拟合梁结构3阶段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规律,为进行结构性能退化程度判定及剩余寿命预测提供研究基础。
卫军杜永潇
关键词:TIMOSHENKO梁固有频率疲劳刚度
基于模态应变能和Bayes理论的梁结构损伤识别被引量:9
2019年
为提高对梁结构损伤识别的准确性,改善单一方法对梁结构损伤识别的灵敏性,在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经Bayes数据融合理论处理的改进损伤识别方法。通过对一预应力混凝土模型梁的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取模态参数并处理,比较经Bayes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指标和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模态应变能法,经Bayes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地确定梁结构单处损伤和多处损伤的位置;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Bayes融合概率变大;Bayes数据融合放大了损伤识别指标在不同程度损伤单元之间、损伤单元和完好单元之间的差别,对损伤更敏感;对于不同程度的损伤,先通过Bayes融合准确定位损伤,再利用对应MSECR值可以有效识别损伤程度。
卫军杜永潇吴志强黄敦文刘康
关键词:损伤识别模态应变能梁结构
交叉梁体系桥面板荷载有效分布宽度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为探究源于肋梁体系的荷载有效分布宽度规定在斜拉桥交叉梁体系桥面板上的适用性,设计制作1∶6的斜拉桥主梁节段缩尺模型,同时基于弹性薄板理论,建立考虑横梁弹性支承的连续板受力分析模型,利用荷载横向对称变位试验的相关静载数据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开展考虑横梁变形影响的桥面板荷载有效分布宽度研究。算例分析表明:考虑横梁变形的桥面板荷载有效分布宽度总比不考虑横梁变形的情况要大,且荷载有效分布宽度从横梁侧往板中移动时逐渐减小,与桥梁规范的分布规律相反,同时桥面板在靠近主梁侧存在双向受力区域,若依然采用荷载有效分布宽度规范值则会低估活载响应,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
卫军黄敦文黄敦文杜永潇刘康
关键词:斜拉桥桥面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