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H006)

作品数:20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赵红梅魏国忠邴正郝庆云苗威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文化
  • 5篇前燕
  • 5篇鲜卑
  • 5篇慕容鲜卑
  • 2篇游牧
  • 2篇游牧文化
  • 2篇政权
  • 2篇文化交融
  • 2篇民族
  • 2篇教育
  • 2篇华夷
  • 2篇交融
  • 2篇官学
  • 2篇官学教育
  • 2篇夫余
  • 2篇朝贡
  • 2篇传统教育
  • 1篇东北民族
  • 1篇东北史
  • 1篇东汉

机构

  • 14篇吉林省社会科...
  • 4篇吉林大学
  • 2篇黑龙江省社会...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哈尔滨市社会...

作者

  • 10篇赵红梅
  • 2篇邴正
  • 2篇魏国忠
  • 1篇辛时代
  • 1篇郝庆云
  • 1篇苗威
  • 1篇黄松筠
  • 1篇栾凡
  • 1篇都兴智
  • 1篇刘信君

传媒

  • 9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被引量:5
2011年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慕容鲜卑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慕容鲜卑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因此,"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
赵红梅
关键词:五胡十六国慕容鲜卑华夏文化
慕容时期“谋主”黄泓籍贯考
2011年
通过将《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一·慕容廆》与《晋书·黄泓传》、《晋书·慕容廆载记》、《资治通鉴》卷88建兴元年(313)条相关史料对勘,作者认为《十六国春秋·前燕录一·慕容廆》中记载的"卢江黄泓"与《晋书·黄泓传》中的"字始长,魏郡斥丘人也"的"黄泓"应当是同一个人,在黄泓入燕之前的籍贯应为"魏郡斥丘",属司州。此人归附慕容廆之后,是先为"谋主",后为"参军事"。
赵红梅
慕华风,易胡俗——前燕官学教育兴起的助推力
2013年
东胡遗裔,俗同匈奴,是慕容鲜卑传统的社会教育,在入居辽西、始慕华风之后,慕容鲜卑的文化教育中出现了汉文化元素。在慕容廆的助推之下,前燕"移风易俗",渐进地出现了官学教育,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前燕官学教育的出现,在客观上促进了慕容鲜卑在思想观念以及制度文化层面的社会变迁。
赵红梅
关键词:慕容鲜卑传统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官学教育
慕容鲜卑的崛起与夫余的灭亡——兼论夫余灭国的慕容鲜卑因素被引量:1
2011年
关于夫余灭国的原因,慕容鲜卑政权的崛起及其对夫余的攻伐无疑是夫余灭国的催化剂。其中,前燕国力的不断增强,使相对弱小的夫余成为慕容鲜卑不断进军的对象,迫使夫余屡次西迁并使夫余势力日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西晋初期实力足以帮助夫余复国,尚可维系"华夷秩序";东晋势力衰弱,慕容皝时期前燕走向强盛,夫余失去了保护伞。最终勿吉崛起,灭掉夫余。
赵红梅
关键词:慕容鲜卑夫余
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被引量:4
2010年
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辨"时期,共28年;第三,"勤王杖义"(311—331),是"华夷之辨"对前燕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共20年;第四,"天授有晋"(331—333),发生了前燕群臣"请封燕王"之争,共2年。终慕容廆一世,"华夷之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前燕君臣。对"华夷"之间的差距,慕容廆君臣经历了从意图冲破"华夷秩序"、漠视"华夷之辨"到认识到"华裔理殊",恢复与西晋的朝贡册封关系使"勤王杖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尽管慕容廆的辅政集团吸纳了大批中原士人,但是这些士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以"请封燕王"一事为例,拥晋仍是部分前燕士人的民族情结。
赵红梅
关键词:慕容鲜卑华夷观
向慕与吸纳:学校教育在游牧民族社会的推进——以前燕官学教育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赵红梅
关键词:前燕官学教育游牧文化文化交融
夫余与秽貊考辩被引量:2
2018年
关于古代夫余的族属问题,学术界有三种观点,我们认为金毓黻先生的夫余说更贴近史实。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通过中国正史记载,二是从夫余与秽、貊分布的地域范围,三是从考古发掘资料,四是就秽城与秽王印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刘信君邓树平
关键词:夫余族源
驳柳得恭的“南北国论”被引量:1
2018年
李氏朝鲜学者柳得恭在其所著的《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了"南北国"论,尽管后来已经被本人所放弃,但却在半岛的学界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且至今依然为某些人所宗奉。文章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并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南北国"这一错误论调作进一步的评析和驳斥。
魏国忠杨雨舒
关键词:李氏朝鲜
沈州与东丹国
2018年
沈州是辽代东丹国境内的重要的节度州,其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市。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沈州之设及其名称来历与东丹国南迁渤海遗民密切相关。文章认为沈州始置于唐代,因小沈水(又称五里河,即今万泉河)而得名。东丹国南迁渤海遗民,原渤海定理府潘州之民或有被迁至沈州者,但沈州地名与潘州并无沿袭关系。文章同时对东丹国沈州下辖的二县一州治所进行了考证。
都兴智
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被引量:2
2019年
华夷理论作为中华民族统一体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其一旦产生,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就会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历史表明: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华夷之别观念的产生,是对中华民族统一体双方的确认;华夷理论与汉民族的形成同步发展;华夷如一是开明民族政策的理论指导;华夷同风、华夷一体观念的提出和实践,说明中华民族已自发地形成;华夷的中华民族认同,开启了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新时代。
黄松筠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政策民族认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