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A241)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项平王能李茂栾文斌赵海洋更多>>
相关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细胞
  • 2篇视网膜干细胞
  • 2篇分化
  • 2篇干细胞
  • 1篇新生大鼠
  • 1篇信号
  • 1篇信号机制
  • 1篇荧光
  • 1篇荧光金
  • 1篇神经切断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切断
  • 1篇视网膜节
  • 1篇视网膜节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细胞培养
  • 1篇细胞培养技术
  • 1篇相关基因

机构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3篇项平
  • 2篇李茂
  • 2篇王能
  • 2篇栾文斌
  • 1篇赵海洋

传媒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率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利用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存活率。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RGCs的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呈放射状分布,边界清晰,可见明显细胞突起,无渗漏现象;视神经切断组RGCs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并且可见吞噬死亡细胞碎片和从死亡细胞渗漏的荧光金的小胶质细胞。正常对照组左眼与右眼RGCs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切断后RGCs进行性减少,切断后5 d、7 d和14 d组左眼RGCs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视神经切断后5 d、7 d和14 d存活率分别为53%、38%和13%。结论:荧光金逆行标记是评价视神经切断后RGCs存活率有效的方法。
王能李茂栾文斌项平
关键词:视神经切断荧光金视网膜节细胞
新生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机械酶-分离法体外扩增培养SD大鼠视网膜干细胞,观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CCK-8检测生长曲线;诱导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巢蛋白、溴脱氧尿核苷、微管缔合蛋白-2、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胸腺糖蛋白1.1的表达。结果:原代视网膜干细胞形成大量的细胞球悬浮生长,传代后的细胞也可以形成细胞球,呈线性生长,巢蛋白和溴脱氧尿核苷表达阳性;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部分原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缔合蛋白-2、胸腺糖蛋白1.1表达阳性。结论:新生SD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表达干细胞特性,并可向视网膜节细胞分化。
王能栾文斌李茂赵海洋项平
关键词:干细胞视网膜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分化
视网膜干细胞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2012年
干细胞是近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进步使治疗甚至是治愈某些以前无法治疗的疾病成为可能。视网膜干细胞是存在于视网膜的周边区域——睫状边缘带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在体外,视网膜干细胞能分化成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各种视网膜细胞类型。临床上,可以用移植视网膜干细胞的方法治疗一些致盲性眼病,如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老年性黄斑病变、原发或继发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等,为此类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视网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培养与鉴定,分化以及与分化过程有关的基因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栾文斌项平
关键词:干细胞基因信号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