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508)

作品数:9 被引量:300H指数:7
相关作者: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刘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6篇峰丛
  • 6篇峰丛洼地
  • 5篇喀斯特峰丛洼...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森林群落
  • 2篇剖面分布
  • 2篇群落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多样性
  • 1篇养分
  • 1篇原生林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被土壤
  • 1篇植物
  • 1篇生活型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亚...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9篇宋同清
  • 9篇彭晚霞
  • 9篇曾馥平
  • 7篇王克林
  • 5篇鹿士杨
  • 5篇杜虎
  • 5篇刘璐
  • 2篇殷庆仓
  • 2篇卢凌霄
  • 1篇曹洪麟
  • 1篇欧阳资文
  • 1篇徐云蕾
  • 1篇傅伟
  • 1篇李先琨
  • 1篇何宁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岩溶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引量:45
2011年
植物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文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7种代表性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7种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全体模式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退耕种植任豆+桂牧1号的植被效应和退耕种植香椿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退耕5年后各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还不十分理想,除香椿和撂荒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时期外,其他退耕模式均还处于失调衰退和过度发展时期,耦合协调度模型只有桂牧1号和撂荒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应同步提高植物生长抚育和土壤管理水平。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植被土壤退耕还林还草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被引量:22
2012年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伊桐、侧柏和菜豆树3个原生林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3个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布均以>2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76%.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2.73~68.66g.kg-1之间,群落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1mm小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比>2mm团聚体稍高,但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大粒径团聚体中,>2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约70%.2~5和5~8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中2~8mm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伊桐群落2~8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其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达46%和37.62g.kg-1,伊桐更适合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树种.
卢凌霄卢凌霄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俞孜徐云蕾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峰丛洼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10年
通过网格(5 m×5 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典型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水分的空间导质特征,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降低,植被产生了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的变化,土壤水分显著提高,空间变导特征明显不同,Ⅰ、Ⅱ、Ⅲ和Ⅳ分别符合指数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_0/(C_0+C))在0.269~0.500之间,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相似,(C_0/(C_0+C))值较大,随机因素和自相关异质性各占50%,分维数D值较大,空间依赖性较小,Ⅱ和Ⅳ相反;农业耕作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延续范围较大,变程达252.9 m,其他3个植被类型的变程均较小(141.2~163.2 m);Kriging等值线图从不同位置和方向上清楚地表明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呈凸型分布,Ⅱ呈单峰分布,Ⅲ呈凹型分布;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因子很多,其中干扰通过对植被的调控发挥了关键作用,降低干扰是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水资源改善、合理利用及生态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喀斯特峰丛洼地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解释被引量:68
2010年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洼地景观尺度内不同微生境条件和植物群落类型50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用二元物种指示方法(TWINSPAN)对样地内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进行分类,选择10个土壤环境因子和5个空间因子,利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了森林群落分布的土壤环境与空间格局,并给予定量化的合理解释。结果如下:1)TWINSPAN将森林群落划分为11组,在三级水平上分为4类生态群落类型。2)DCCA第一排序轴集中了排序的大部分信息,突出反映了各森林群落所在的坡向和土壤主要养分梯度,沿第一轴从左到右,坡向由阴转阳,岩石裸露率越来越高,土壤主要养分逐渐降低,森林群落分别出现了由原生性和耐阴性强逐步向阳性先锋树种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变化的格局。3)因子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为39.16%,其中21.02%单纯由土壤环境因子所引起,空间因子的解释能力为31.34%,其中13.16%独立于土壤环境的变化,18.15%是土壤环境和空间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解释部分达47.66%,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群落的物种共存受生态位分化理论和中性理论双重控制。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刘璐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森林群落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黄荆(Vitex negun-do)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次生林群落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密度不同,依次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盐肤木的碳含量显著低于黄荆和八角枫群落,碳密度显著低于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土壤碳含量和密度都与土壤深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60 cm各层次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不同次生林群落土壤各层次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其中盐肤木群落10—40 cm 3个层次的碳含量及20—30 cm的碳密度显著低于另外2个群落。由此可见,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是促进该区域生态重建和碳贮存的关键。
何宁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卢凌霄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次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93
2010年
基于网格(20m×20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200m×100m)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各养分指标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大小顺序为速效磷(AP)>速效钾(AK)>碱解氮(AN)>土壤有机质(SOM)>全钾(TK)>全磷(TP)>全氮(TN);pH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TK和AK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pH、AK的变异尺度(变程)较小,分别为58.1和41.1m,SOM、TN、TP、AN、AP的变异尺度相近,在100~150m,TK的变异尺度最大(463.5m);除研究区土壤TK、TN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pH、AK呈零星斑块状分布,表现为高异质性;SOM、TP、TK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格局;AN、A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片状上升趋势;TN的分布较特殊,呈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植被、地形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刘璐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王克林覃文更谭卫宁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被引量:46
2010年
不同退化程度石漠化生态重建的关键是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生产力。本文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m)植被的全面调查,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3类典型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类森林的物种组成分别为26科52属65种、33科68属100种和43科91属123种,常绿物种分别占41.54%、47.00%和52.85%;科、属、种和生活型组成复杂,优势科或种明显,TWINSPAN分类第3级水平上可分别划分为8、9和8个群落类型。原生林多样性和结构性指标均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冠幅、胸径和树高均高于次生林,而种类、密度和盖度则低于次生林。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特征不同,应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曹洪麟李先琨覃文更谭卫宁刘璐
关键词:物种组成生活型群落结构多样性
广西岩溶峰丛洼地内涝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岩溶内涝灾害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与岩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灾害类型。广西岩溶区的主要岩溶内涝有峰丛洼地内涝、峰丛(峰林)谷地内涝、岩溶平原内涝、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带内涝4种类型,其中,峰丛洼地内涝的发生率最高、面积最大。水文二维结构、降水、人为干扰是影响岩溶峰丛洼地内涝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子。峰丛洼地内涝灾害的分类、分布、地质地貌特征、居民点和耕地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和内涝形成原因决定了应首先采取预防、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普适性措施,在内涝最严重的低峰丛洼地和高峰丛洼地区域,还要实施针对性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措施,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欧阳资文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
关键词:内涝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与土壤地形因子的耦合关系被引量:37
2010年
基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鉴CTFS标准建立的2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50个20m×20m样方),选取代表木本植物群落、土壤性质和地形因子的22个指标,对其总体特征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经典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强、土壤养分含量高、物种丰富且结构合理,除海拔、Simpson指数、均匀度、pH之外的18个指标均呈中、强变异;综合土壤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群,其次是综合群落多样性因子和结构性因子,综合地形因子的作用相对较弱;4种不同类型真实而直观地表征了群落类型、土壤肥力和地形的差异,相对优化的第3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裸石率较大、坡度较高的阴坡中上部;植被、土壤、地形两两之间均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植被与土壤因子之间,有机质、氮、磷起较大的作用,主要影响群落结构,植被和地形之间,坡向和岩石裸露率影响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而坡向和坡位直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pH的变化。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傅伟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植物土壤地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