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8001)

作品数:16 被引量:576H指数:13
相关作者:柴彦威塔娜郭文伯谷志莲赵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地理
  • 2篇叙事
  • 2篇叙事分析
  • 2篇汽车
  • 2篇郊区化
  • 2篇GIS
  • 2篇GPS数据
  • 1篇地理学
  • 1篇都市
  • 1篇叙事法
  • 1篇移动性
  • 1篇智慧化
  • 1篇中国城市社区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文化
  • 1篇社区老年
  • 1篇社区老年人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命周期视角
  • 1篇通勤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作者

  • 14篇柴彦威
  • 5篇塔娜
  • 4篇郭文伯
  • 2篇赵莹
  • 2篇谷志莲
  • 1篇申悦
  • 1篇张艳
  • 1篇关美宝
  • 1篇吴逸思

传媒

  • 6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6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行为同伴选择的社会文化效应研究——中国北京与荷兰乌特勒支的比较被引量:9
2014年
从活动-移动行为的角度,基于中国北京和荷兰乌特勒支在2007年进行的活动日志调查,通过研究居民非工作活动的同伴选择机制,分析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引起的行为方式差异。研究表明,北京居民倾向与家庭成员一起活动,而乌特勒支居民倾向单独或与朋友一起,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社会倾向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荷兰社会则偏向个人主义。此外,性别和年龄仅对北京居民有显著影响,女性进行较多的联合活动,年长者更倾向选择朋友作为同伴;家庭结构对两城市居民影响均显著,结婚和生子等生命事件会促进居民产生核心家庭成员陪伴的活动;以休闲为目的活动更多的是联合活动。此外,收入、驾照拥有、私家车拥有、居住空间密度等变量也对同伴选择具有一定影响。最后对从行为角度的文化差异分析的未来以及对中荷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可能是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潜在趋势,但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考虑到儒家思想的传承以及中国人喜爱热闹、需要集体归属感的民族性格,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同时,从活动-移动行为所表现的社会文化效应分析看,城市规划与管理者需要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休闲空间及提供个性化的交往空间与平台。
赵莹柴彦威Martin Dijst
关键词:文化差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超越地理学二元性:混合地理学的思考被引量:11
2013年
20世纪的地理学经历了"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分裂,对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影响。本文从历史角度探究"空间—分析"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分裂的原因,提出保持地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促进不同领域的沟通是地理学学科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实现"空间—分析"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地理学沟通的方式方面,地理学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可以在不同领域中混合使用,从而实现对社会—理论与空间—分析隔阂的超越。本文阐释了"混合性"的理念在超越地理学社会—文化/空间—分析二元性中所具备的潜质,并简要总结了混合地理学已有的研究实践,对以"混合性"为基础、面向"后社会—理论、后空间—分析"的地理学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美宝
定性GIS在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13年
定性GIS已经成为地理学混合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扎根理论并与可视化结合、GIS和民族志整合等途径,对时空间行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文本或非文本质性材料与GIS地理特征的整合,形成了时空行为研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系统与空间机制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就是地理叙事在时间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时间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时空行为的重要视角,但由于对个体主观性及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相对忽视等原因,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近年来以GIS为代表的地理空间技术的定性分析与表达,为时间地理学融入质性分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关美宝创建的基于GIS的地理叙事方法,通过借鉴叙事分析的一般方法尤其是三维叙事空间分析,结合时间地理学概念框架,开发了基于GIS平台的计算机辅助叙事分析组件(3D-VQGIS),实现了在GIS内可视化的、循环交互的叙事分析,为定性GIS发展中GIS与叙事分析方法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将地理叙事方法用于时空行为研究,可以为时间地理学方法创造一个更便于理解与解释研究对象日常行为的地理环境,为其融入行为与主体的质性分析提供从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到解释与展示的一整套研究方法与具体操作工具。
关美宝谷志莲塔娜柴彦威
关键词:叙事分析
北京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社区分异被引量:23
2014年
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直接反映其对城市空间的利用状况及生活质量,从而得到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中国城市在市场化转型、快速城市化等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城市社区无论在社会构成还是在建成环境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基于对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借助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空间形态及面积等特征的比较,揭示不同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的社区分异,试图将基于人口属性、设施供给的社区分异研究拓展到基于日常行为的居民对城市空间利用的社区分异。
张艳柴彦威郭文伯
建成环境对北京市郊区居民工作日汽车出行的影响被引量:52
2015年
郊区化导致的汽车出行增加及相关的城市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建成环境与汽车出行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GPS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居民一周活动与出行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分别以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作为地理背景,分析建成环境对于郊区居民汽车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工作日汽车出行的影响因地理背景的选择而有不同。整日出行受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工作地与活动空间建设密度增高汽车出行减少,但是居住空间的影响不显著;通勤出行受到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居住地商业密度提高和建设密度降低、工作地和活动空间建设密度提高,汽车出行减少;非工作活动出行也受到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公交密度低、工作地和活动空间建设密度高,汽车出行少。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出行行为的研究需要考虑居住地以外其他地理背景的影响,并对控制汽车使用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建议。
塔娜柴彦威关美宝
关键词:建成环境
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被引量:101
2013年
在城市快速郊区化的过程中,北京市兴建了大规模的郊区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和郊区新城,形成了特有的郊区居住和日常生活空间。由于这些郊区巨型社区周边配套设施和就业岗位的不足,造成了社区居民的长距离通勤,激化了北京市交通拥堵、职住空间错位等城市问题,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伴随着人文地理学中的行为转向,时空间行为已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行为论方法中的活动空间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测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而国内已有的活动空间研究往往基于传统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密度插值法从汇总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居民的个体差异性。本研究利用2010年基于GPS的北京市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天通苑和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标准置信椭圆法,从非汇总角度对郊区居民的整日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并在居民活动空间叠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日常活动空间及其对城区空间和案例社区附近空间的利用情况,挖掘工作日居民对城区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从而透视中国大城市郊区化存在的问题。
申悦柴彦威
关键词:郊区化GPSGIS
北京郊区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与空间-行为互动被引量:31
2015年
郊区化及其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时空行为研究认为推动日常生活方式的郊区化是解决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空间问题的根本措施。从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需要利用多维度时空行为指标刻画群体的生活方式类型以分析郊区居民的空间—行为互动机制。本文采用活动空间和出行频率指标构建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并基于2012年在北京上地—清河地区进行的GPS调查数据将郊区居民划分为"空间排斥"、"本地化"、"郊区性"、"两极化"、"城市依赖"五种日常生活方式类型。研究发现不同日常生活方式群体在活动分布、活动频率和交通方式上存在差异;并通过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郊区化对于个体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工作日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性别、收入、年龄和工作时长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同时郊区设施配置直接影响着居民对郊区空间的利用程度,土地混合利用、商业设施密度提高更有可能实现日常生活的郊区化。日常生活方式的行为测度方法有助于分析郊区居民日常行为的复杂性,为理解郊区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构建城市研究的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塔娜柴彦威关美宝
关键词:郊区化
基于巡回的郊区居民一周出行行为日间差异——以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吴逸思柴彦威郭文伯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大都市郊区居民日常休闲特征——以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为例被引量:16
2014年
在郊区化和休闲大众化的背景下,休闲成为衡量郊区生活方式、提升郊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侧面。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将居民划分为单身、新婚、满巢Ⅰ、满巢Ⅱ和空巢5个阶段,通过对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剖析家庭生命周期对日常休闲行为的影响。乘坐公共交通与朋友一起进行购物、KTV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是单身阶段的主流休闲方式;家庭成员成为婚后阶段休闲的主要同伴;孩子出生以后,私家车出行成为满巢Ⅰ阶段的主要交通方式,每次休闲的平均时间变长;满巢Ⅱ阶段,参与体育锻炼的郊区居民变多;空巢阶段的居民以自然型休闲活动为主,在社区内休闲的比例上升,与家庭成员一起休闲的比例降低。
桂晶晶柴彦威
关键词:家庭生命周期
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中的时间问题被引量:18
2013年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为地理学研究本身注入了热量。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从时间维度研究人类移动性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人类移动性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可达性、出行体验与幸福感、人类健康与疾病等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从低收入者社区医疗保健可达性研究和阿帕拉契亚乡村地区吸烟者影响因素研究等案例进行详细阐释,最后对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美宝郭文伯柴彦威
关键词:健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