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1-YW-09-07)

作品数:4 被引量:11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勇王旭东刘文兆李志郑粉莉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团聚体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黄土高原
  • 1篇氮分布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效应
  • 1篇水稳性
  • 1篇水稳性团聚体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稳性团...
  • 1篇土壤微团聚体
  • 1篇泾河流域
  • 1篇微团聚体
  • 1篇温度
  • 1篇流域
  • 1篇径流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篇郑粉莉
  • 2篇李志
  • 2篇刘文兆
  • 2篇王旭东
  • 2篇王勇
  • 1篇岳西杰
  • 1篇黄婷
  • 1篇王彩霞
  • 1篇刘帅
  • 1篇胡宏昌
  • 1篇葛玺祖
  • 1篇孙汉印
  • 1篇姬强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土塬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被引量:38
2010年
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黑河流域(泾河支流)为研究区域,基于Mann-Kendall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离了1972-2000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气候趋向暖干而径流减少;以径流突变年份为界将研究时段分为两段(1972-1992年和1993-2000年),后段较前段降水减少75.4 mm、温度升高0.5℃,而径流减少29 mm。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导致黑河径流减少,但贡献率不同,分别为24%和76%。人类活动是导致黑河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但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进行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李志刘文兆郑粉莉胡宏昌
关键词: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水文效应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5
2012年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王勇姬强刘帅孙汉印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稳性团聚体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以7年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对关中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微团聚体分布以及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旋耕、秸秆覆盖深松处理提高了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而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和免耕处理对特征微团聚组成比例的影响较小。与传统耕作比较,旋耕、深松处理均能提高较大粒级微团聚体中(0.050-0.25 mm和0.010-0.05 mm)有机碳及全氮含量,而免耕使0.010-0.05 mm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所降低;旋耕、深松和免耕对小粒级微团聚体(〈0.01 mm)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0.050-0.25 mm和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全氮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与〈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不相关;土壤全氮与0.05-0.25 mm粒级的全氮、有机碳显著相关。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0.050-0.25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间显著正相关,而〈0.01 mm粒级微团聚体的碳、氮与其它粒级的碳、氮间不相关。从土壤微团聚体中碳、氮的分布考虑,旋耕、深松是当地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王彩霞岳西杰葛玺祖黄婷王勇王旭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团聚体
1965~2005年泾河流域极端温度事件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5~2005年的日气温数据,基于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极端温度事件的频次、平均强度、年极值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和振荡周期等。结果表明,41a以来泾河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增多而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低温平均强度显著降低,年极值呈增长趋势。各变量均发生突变,一般在1990年有明显趋势转变。较1965~1990年,90年代以来各变量的变幅较大,极端高(低)温的发生频次变化+9.5d(-8.6d),极端高(低)温的平均强度变化+0.8℃(-1.3℃),气温年极大(小)值增加1.8℃(0.2℃),日较差增大了0.4℃。极端温度事件有3、8~9和17a的振荡周期。
李志刘文兆郑粉莉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温度事件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