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100066)

作品数:3 被引量:4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文靖赵仓焕谢步霓胡静李静铭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针
  • 3篇性关节炎
  • 3篇佐剂性
  • 3篇佐剂性关节炎
  • 3篇关节炎
  • 2篇炎症
  • 2篇前脑
  • 2篇前脑啡肽原
  • 2篇佐剂性关节炎...
  • 2篇脑啡肽
  • 2篇关节炎大鼠
  • 1篇炎症痛
  • 1篇时效关系
  • 1篇下丘
  • 1篇下丘脑
  • 1篇后效应
  • 1篇MRNA表达

机构

  • 3篇福建省第二人...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3篇谢步霓
  • 3篇赵仓焕
  • 3篇王文靖
  • 2篇李静铭
  • 2篇胡静
  • 1篇盛佑祥
  • 1篇朱小华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炎症痛大鼠下丘脑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观察累加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不同间隔时间的镇痛效果,从而探讨针刺镇痛的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分别以3、6、12、24h作为电针治疗间隔时间。选用“昆仑”和“悬钟”穴,电针频率15~100Hz,疏密波,电压2~4V,留针20min。连续治疗6d后观测大鼠疼痛级别、痛阈、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4h电针组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1),各电针组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以间隔24h治疗更能明显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疼痛级别并提高其痛阈,促进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P〈0.05或0.01)。结论: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间隔24h重复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镇痛效果。
王文靖赵仓焕谢步霓盛佑祥朱小华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电针前脑啡肽原
电针后不同时间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局部阿片肽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从时效关系角度观察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镇痛后效应随时间延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电针镇痛后效应的产生机制。方法: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在电针治疗后1h、3h、6h、12h、24h和48h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前阿黑皮素(POMC)和前脑啡肽(PENK)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后1h、3h、6h、12h,大鼠的痛阈提高,炎症局部的POMC和PENKmRNA的表达增强。结论:电针对AA大鼠镇痛有明显的后效应,可延续12h以上,且后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POMC和PENKmRNA表达增强有关。
赵仓焕谢步霓王文靖李静铭胡静
关键词:电针佐剂性关节炎时效关系后效应
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局部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观察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镇痛效应,以探讨针刺镇痛的最佳间隔时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3 h、6 h、12 h和24 h小组,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电针选取悬钟和昆仑穴,分别以3 h、6 h、12 h和24 h作为治疗间隔时间,连续治疗6 d,以痛阈、炎症局部前阿黑皮素(POMC)mRNA和前脑啡肽原(PENK)mRNA表达作为观察指标。结果:间隔24 h电针能显著提高AA大鼠的痛阈;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均能促进炎症局部POMC mRNA和PENK mRNA的表达。结论:间隔24 h电针可明显提高对AA大鼠的镇痛效应;不同间隔时间电针镇痛效应与促进炎症局部阿片肽基因表达有关。
赵仓焕王文靖谢步霓李静铭胡静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电针前脑啡肽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