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Y0204004040731) 作品数:8 被引量:51 H指数:5 相关作者: 方纬 何作祥 王峰 柳志红 倪新海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肺灌注显像结合Wells评分及D-二聚体检查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肺灌注显像结合Wells评分及D-二聚体检查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121例疑诊APE的初诊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Wells评分、D-二聚体检查、胸部X线检查及核素肺灌注显像。分别计算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Q/X显像)、Q/X显像结合Wells评分或(和)D-二聚体检查用于诊断APE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全部121例患者中,41.3%(50/121)的患者最终诊断为APE;58.7%(71/121)最终排除了APE。Q/X显像示APE阳性者49例(40.5%)。Q/X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O%(43/50)、91.5%(65/71)、87.8%(43/49)和90.3%(65/72)。Q/x显像对于Wells评分〉4且D-二聚体阳性(≥0.5mg/L)的患者,其APE阳性预测值为100.0%(29/29);Q/X显像对Wells评分≤4且D-二聚体阴性(〈0.5mg/L)的患者,其APE阴性预测值亦为100.0%(41/41)。结论Q/X显像结合Wells评分及D-二聚体检查可以有效提高Q/X显像诊断APE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从而更准确地诊断APE。 刘辰 方纬 王峰 熊长明 赵智慧 顾晴 何作祥关键词:血栓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核素肺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和定量评价的应用 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Q/V)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诊断和定量评价中的价值。方法78例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排除了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且既往无急性肺栓塞病史。所有患者均接受Q/V显像,并以肺动脉造影确诊,分别计算Q/V显像对CTEPH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肺动脉造影确诊为CTEPH患者的肺灌注显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并对PPDs%分别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收缩压(SPAP)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以高度可能分级作为CTEPH的诊断标准,Q/V显像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6.0%,81.1%和86.9%;而如果将高度和中度可能分级均作为CTEPH的判断依据,则分别为100%,69.8%和79.5%。PPDs%与mPAP和SPAP均具有直线相关性,PPDs%与mPAP,r=0.538,P〈0.01;PPDs%与SPAP,r=0.456,P〈0.05。结论Q/V显像是CTEPH诊断和定量评价的有价值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方纬 倪新海 何建国 柳志红 熊长明 何作祥关键词: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肺通气/灌注显像诊断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 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99)Tc^m-MAA 和^(99)Tc^m 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 PE 的诊断。结果 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 V/Q 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 PE 的首选方法。 王蒨 米宏志 赵健冬 丁健 陆遥 柏江 田文剑 张烨虹关键词: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锝 MAA 肺灌注显像结合X线胸片诊断急性肺栓塞 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X 线胸片检查(Q/X)替代肺灌注/通气显像(Q/V)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72例疑诊急性肺栓塞,且肺灌注显像显示至少有一个肺段灌注缺损的患者,24 h 内行 X 线胸片检查和肺通气显像,比较 Q/X 和Q/V 的诊断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Q/X与 Q/V 结果的符合率为84.7%,Q/X 对 Q/V 的阳性预测值为83.7%,阴性预测值为87.0%。在该组病例中,Q/X 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63.6%,准确性为80.6%;而 Q/V 则分别为94.9%,78.8%和87.5%。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Q/X 均显示不匹配,而Q/V 均显示匹配,两者结果不同。结论对于多数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Q/X 可以替代Q/V 用于诊断,但对于 COPD 患者应选择 Q/V。 方纬 吕建华 韦云清 郭新华 王峰 何作祥关键词: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DTPA ^(99)Tc^m-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疗效 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应用^(99)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PTH)疗效,并与电子束CT(EBCT)进行对比。方法9例CPTH患者,于手术前、术后早期(6~30 d)和术后远期(6~12个月)分别进行肺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逐个肺段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肺血流灌注的变化,并与EBCT进行逐个肺段的对比分析。结果术前99个肺段显示灌注异常,术后早期42个(42.4%)恢复正常,28个(28.3%)部分改善;术后远期完全恢复的肺段为69.7%(69/99个)。术前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PDs%)平均为(60.8±6.5)%,术后早期下降为(46.1±11.8)%(P<0.01);术后远期进一步下降为(13.3±13.5)%(P<0.01)。按肺段统计,手术前后肺灌注显像与EBCT结果均符合为60.3%。结论^(99)Tc^m-MAA肺灌注显像是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疗效的有效方法。 方纬 史蓉芳 刘秀杰 吴清玉 潘世伟 宋云虎 何作祥关键词:肺动脉 手术后期间 放射性核素显像 MAA ^99Tc^m-DMP444肺动脉血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显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99Tc^m-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444在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动物模型中的显像效果。方法选5条杂种犬,制备左下肺动脉血栓和右股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注射显像剂后即刻(30s)、2、3、4、5、10、15、30、60、90和120min分别取静脉血1ml,测质量及放射性计数。以注射后即刻的血液放射性计数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99Tc^m-DMP444血液清除率。注射后15、30、60、90和120min,分别进行胸部及双后肢平面显像。应用ROI方法,分别计算肺血栓/肺本底(P/L)、股静脉血栓/对侧股静脉血(D/B)和股静脉血栓/肌肉本底(D/M)的放射性比值。显像结束后,取出血栓分别测定肺动脉血栓和股静脉血栓摄取^99Tc^mDMP444的%ID/g。不同时间点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99Tc^m-DMP444注射后120min的血液清除率为(65.4±3.9)%。左下肺动脉及右股静脉血栓部位放射性摄取随时间逐步增强,注射后15至120min,P/L,D/B和D/M比值分别从2.41±0.28、1.67±0.33、2.20±0.14增加至3.96±0.64、2.56±0.57、3.9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7、7.68和9.37,P均〈0.05)。PE和后肢DVT的%ID/g分别为0.085±0.023和0.054±0.018。结论^99Tc^m-DMP444能无创性地早期检测急性PE和下肢DVT,是较为理想的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 何嘉 方纬 王峰 戴皓洁 田毅 王道宇 郭风 耿庆海 唐跃 何作祥关键词:肺动脉 股静脉 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素肺显像RM—PIOPED与PISA-PED评价标准用于急性肺栓塞诊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比较放射性核素肺显像的2种评价标准和临床肺栓塞危险度分层对诊断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一致性和效能。方法分析2005年10月至2007年7月共104例连续性临床疑诊急性PTE患者的放射性核素肺显像和临床情况,分别采用麦克马斯特(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核素肺显像修订版肺栓塞诊断前瞻陛研究(RM—PIOPED)评价标准、急性肺栓塞诊断前瞻性调查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进行诊断。以汇总肺动脉增强CT扫描(CTPA)、肺动脉造影(PAA)、各实验室检查、临床病史及临床治疗反应讨论得出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诊断”,然后比较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和诊断效能。采用Kappa分析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配对,检验比较2种评价方法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种显像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之间:PISA—PED评价标准与RM—PIO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92,P〈0.05);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与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差(Kappa值均为0.35,P均〉0.05)。104例患者中55例被诊断为急性PTE,占52.9%。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RM—PIOPED评价标准及PISA—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分别为69.1%(38/55)、90.9%(50/55)、92.7%(51/55);特异性分别为73.5%(36/49)、73.5%(36/49)、75.5%(37/49);准确性分别为71.2%(74/104)、82.7%(86/104)、84.6%(88/104)。对于该2种评价标准及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特异性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5,0.05,P均〉0.05);RM-PIOPED评价标准的灵敏度与PISA—PED评价标准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但McMaster临床危险度分层的灵敏度与2种评价标准之间� 倪新海 王峰 方纬 何建国 柳志红 熊长明 何作祥关键词:血栓栓塞 MAA DTPA 放射性核素肺显像与螺旋CT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比较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05年10月~2006年5月共51例临床疑诊急性PTE患者的肺灌注显像,其中18例行肺通气显像,并与CTPA对比。以汇总所有临床资料、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讨论得出的最终诊断作为“标准”。结果最终24位患者被诊断为PTE占47.1%(24/51例),V/Q显像与CTPA的灵敏度分别为95.8%(23/24例)和95.8% (23/24例),特异性分别为88.9%(24/27例)和92.6%(25/27例),准确性分别为92.2%(47/51例)和94.1%(48/51例)。在定性诊断方面,2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P= 0.71),两者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6.3%(44/51例),Kappa值为0.73。24例PTE患者中,CTPA显示为“完全阻塞”的肺动脉血管所对应的44个肺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32个(72.7%);CTPA显示为“部分充盈缺损”的肺动脉血管所对应的266个肺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155个(58.3%),显示为“亚肺段放射性稀疏、缺损”的肺段数为9个(3.4%)。结论V/Q显像与CTPA在PTE定性诊断方面符合率高,一致性好,但在定位方面存在差异;两者为互补关系。 王峰 方纬 鲁锦国 吕滨 褚克维 王道宇 张万春 倪新海 熊长明 柳志红 何作祥关键词:肺栓塞 放射性核素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