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1B02)

作品数:19 被引量:105H指数:6
相关作者:党宏忠周泽福张洪江程金花武晓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水分
  • 5篇丘陵区
  • 4篇植物篱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4篇黄土区
  • 3篇人工林
  • 3篇晋西黄土丘陵...
  • 2篇杨树
  • 2篇养分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物理性质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土壤养分
  • 2篇柠条

机构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7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环境...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0篇党宏忠
  • 9篇周泽福
  • 5篇张友焱
  • 5篇程金花
  • 5篇张洪江
  • 5篇武晓莉
  • 4篇李国会
  • 3篇马西军
  • 3篇陆晓宇
  • 3篇张君玉
  • 3篇王立
  • 3篇吕文强
  • 2篇张万军
  • 2篇姚晶晶
  • 1篇冯伟
  • 1篇张燕君
  • 1篇曹建生
  • 1篇温国胜
  • 1篇李卫
  • 1篇王瑛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河北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性质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异同,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N、P、K)以及速效养分(N、P、K)、pH值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据此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模式下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除全K外,几种主要养分均存在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N、速效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人工林模式下土壤养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木林。
陆晓宇张洪江程金花马西军张君玉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人工林
地形因子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关系——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探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性质,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上层(0~20 cm)和下层(20~40 cm)的有机碳密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特性。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密度与全N、水解性N均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林下的土壤碳密度排序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人工阔叶林>灌木林。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存在差异,但地形差异只能解释土壤碳密度差异的18.4%。土壤碳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少,从阳坡到阴坡不断增加,坡面位置的分布特征则为坡顶<坡面<坡脚。
陆晓宇张洪江程金花马西军张君玉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人工林普通最小二乘法
黄土高原坡面带状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对黄土高原柠条和山杏2种带状格局植物篱20cm土层处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种带状植物篱带内、带前、带间、带后土壤水分有效性均差异显著(P<0.05)。柠条植物篱土壤水分有效性随距植被带距离的增加而提高,而山杏植物篱土壤水分有效性随距植被带距离的增加而降低。(2)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比较表明,柠条植物篱带间土壤水分为中效水,带后、带前、带内均为难效水,而山杏植物篱带内土壤水分为易效水,带后和带间均为中效水。(3)在土壤持水性能方面,柠条植物篱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带间(69.91%)、带内(62.54%)高于带后(60.31%)、带前(56.52%),而最小持水量为带间(53.20%)最高、带内(33.05%)最低。山杏植物篱带间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分别是带内的1.05,0.96,1.35倍。(4)在20—100cm土层内,柠条植物篱各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除在40cm土层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土层均差异显著(P<0.05)。在表层(20cm)表现为带内>带后>带前>带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带内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降低,带间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山杏植物篱各部位土壤体积含水量基本相同,且增减变化一致,土壤含水量不受植被带距离的影响。(5)在降水条件下,柠条植物篱各部位土壤水分有效性空间动态变化表现为带间>带后>带前>带内,山杏植物篱各部位土壤水分有效性动态变化表现为带内>带后>带间。(6)柠条植物篱系统带内和带间在20—200cm土层内为干层;梯田在60—200cm土层内为干层;植被严重影响着土壤干层的厚度及分布;干层化程度表现为柠条植物篱带内>带间>梯田。在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时应考虑当地的降水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并合理设置种植密度,才能减少因土壤干层化引起的土壤水分亏缺对植被恢复重建的影�
吕文强王立党宏忠周泽福何修道
关键词:植物篱土壤干层
杨树不同品种伐根嫁接更新效果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筛选出适宜杨树伐根嫁接更新的优良品种,以小美旱杨为砧木,选择038杨、中林46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中林2001杨、中林2025杨、84K杨和转基因杨9个杨树品种作接穗进行伐根嫁接,调查比较伐桩与不同品种接穗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不同品种杨树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蓄积量。结果表明:1)以小美旱杨为伐桩,84k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最低,其余8种新品种接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2)84k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平均蓄积量均最低;3)中林2001杨、107杨、108杨、埃瑞达诺110杨以及中林2025杨平均胸径均较大,且之间无显著差异,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01杨平均树高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埃瑞达诺110杨、107杨、108杨以及中林2025杨之间平均蓄积量均较大,且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埃瑞达诺110杨、107杨和108杨是适宜杨树伐根嫁接造林的优良品种。
吴丽娟李国会张友焱党宏忠武晓莉周泽福
关键词:小美旱杨伐根嫁接
施氮量对新增耕地肥料利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在晋西黄土区新增耕地设置施加N0,N1,N2,N3,N4和N5六种不同氮水平氮肥的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氮磷钾吸收累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拟合,确定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下,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各氮水平条件下氮肥生理利用率差异不大;施氮能够促进大豆植株各部位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各处理之间大豆植株氮素累积量、磷素累积量和钾素累积量差异显著,且在N2水平下最高,但大豆植株氮、磷、钾累积量与施氮量相关性不显著;N2水平下大豆植株在出枝期、开花期和鼓粒期的株高、冠幅均最高,且大豆产量最高,达188.83g/m2,比其他五种处理措施增产8.68%~141.32%,其增产效益最高,为0.562元/m2;晋西黄土区新增耕地的最佳施氮量为168~178kg/hm2,对应理论产量为1 800~1 802kg/hm2。
武晓莉贺龙云姚晶晶党宏忠张友焱周泽福
关键词:黄土区新增耕地不同氮水平大豆产量
黄土区不同施肥措施对新造农田土壤的改良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以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大豆为种植作物,比较分析施用有机肥(M)、有机肥+无机肥(M+NPK)、生物菌肥(B)、生物菌肥+无机肥(B+NPK)、无机肥(NPK)和对照(CK)6种措施对新造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大豆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肥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并提高大豆产量。1)B+NPK措施在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方面效果最显著,其最大持水量达362.80g/kg,比CK高15.23%,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高1.85%-4.46%;其田间持水量达340.20 g/kg,比CK高15.54%,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高1.45%-3.19%。2)M+NPK措施在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机械组成、促进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方面效果最显著,其大豆产量为5种施肥措施之首,高达173.55g/m^2,比CK增产235.95%,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增产18.20%-125.80%。认为M+NPK措施是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培肥与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的最佳选择。
武晓莉姚晶晶贺龙云党宏忠张友焱周泽福
关键词:施肥措施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大豆产量黄土区
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水分再分配格局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6年生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带间、带前、带内、带后)土壤水分的2年监测,对比分析了柠条植物篱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及其动态,探讨了柠条植物篱对降水的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带状柠条植物篱内不同部位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带内部位土壤密度(0.99 g·cm-3)、非毛管孔隙度(8.77%)、毛管持水量(58.89%)等均优于带间、带前、带后,土壤更为疏松,透水保水性能更良,而带前更加黏性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部位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逐层降低的趋势,依次为0~20 cm(25.51% ±2.28%)>40~60 cm(12.96%±1.34%) >60~80 cm(10.03% ±0.59%)>80~100 cm(9.16%±0.81%)>100~120 cm(8.76%±1.00%),但越接近表层,带前、带内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更明显.根据对土壤水分的有序聚类分析,将柠条植物篱土壤层次划分为弱利用层、利用层和调节层3层,其中,带内的土壤水分利用层(20~120 cm)大于带前、带后(20~60 cm)和带间(40~60 cm),与柠条对土壤水分的主要利用层次相一致,带内的土壤水分调节层在120cm以下,较带间(80cm以下)和带前、带后(60 cm以下)均深,反映了带状植物篱带前、带内土壤含水率提高而带后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的分异特征.
党汉瑾党宏忠王玉魁周泽福
关键词:半干旱区柠条植物篱土壤水分
北方带状植物篱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分异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探究不同带状格局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选取我国北方12种典型植物篱并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持水性能、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机械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黑土区和风沙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粒径<0.25 mm)、小团聚体(粒径0.25~2.00 mm)、大团聚体(粒径>2.00 mm)和团聚体总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微团聚体(粒径<0.25 mm)、大团聚体(粒径>2.00 mm)和团聚体总量均为带内最高;风沙土区与黄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黑土区植物篱系统内各部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带内是带前的1.48倍,带后的1.42倍、带间的1.72倍.(2)不同植物篱系统整体问土壤持水性能、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1).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表现为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土壤微团聚体、小团聚体、大团聚体和团聚体总量均为黑土区最高,风沙土区最小;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黑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3)不同植物篱系统整体间土壤机械组成差异显著(p<0.01).粘粒含量为黄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粉粒含量为黑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风沙土区植物篱;砂粒含量为风沙土区植物篱>黄土区植物篱>黑土区植物篱.(4)对12种植物篱系统整体进行聚类,按土壤类型不同可分为三类,即黄土区植物篱(甘肃定西和宁夏彭阳)、风沙土区植物篱(内蒙赤峰)、黑土区植物篱(黑龙江拜泉).
吕文强党宏忠周泽福王立何修道
关键词:植物篱土壤水分孔隙度机械组成
雨滴对击溅侵蚀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雨滴发生器产生雨滴,选用5种直径的雨滴在4种降落高度下,分别对5种含水量的壤土进行雨滴击溅实验,每组实验设定2个重复,分析雨滴直径以及雨滴动能对溅蚀量的影响,同时分析溅蚀量的粒径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当雨滴动能小于0.067 4×10-3 J时,雨滴不能产生击溅侵蚀。在一定的雨滴直径范围内,小雨滴产生的溅蚀量较多,即小雨滴易于造成击溅侵蚀。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加呈线性增长。(2)对于同种类型的土壤,溅蚀量随着前期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存在着使土壤溅蚀量达到最大的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土壤抗蚀性呈负相关关系。(3)溅蚀土粒的粒径≤2mm时,其中细砂粒和粘粒含量与原土较为接近,粉粒含量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粗粉粒含量远高于原状土壤。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溅蚀土粒的分选规律变得明显,小粒径(<0.05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减小,大粒径(>0.2mm)土粒的溅蚀量随着雨滴动能的增大而增加。
秦越程金花张洪江丛月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壤土土壤粒径
不同林分的保水能力
2014年
为给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经济林和生态林冠层水容量、枯落物水容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入渗能力等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草、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林冠层水容量明显大于石榴、枣树,草地最低,乔灌草、灌草结合的林地枯落物贮存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明显高于石榴和枣树经济林,土壤饱和贮水量和毛管最大贮水量排序为草地>荆条灌丛>薄皮木灌丛>刺槐林>石榴林>枣树林,不同林分的土壤入渗速率依次为薄皮木灌丛>荆条灌丛>枣树林>石榴林。
赵若楠刘秀萍张万军赵昕
关键词:低山丘陵区生态林涵养水源林分保水能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