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277)

作品数:12 被引量:98H指数:7
相关作者:周治国陈兵林孟亚利王友华许乃银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淮阴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棉花
  • 4篇纤维
  • 3篇氮素
  • 2篇性状
  • 2篇品质性状
  • 2篇温度
  • 2篇纤维发育
  • 2篇纤维品质
  • 2篇纤维细度
  • 2篇棉铃
  • 2篇棉纤维
  • 1篇氮量
  • 1篇氮浓度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率
  • 1篇氮素水平
  • 1篇地域分异
  • 1篇新棉
  • 1篇新棉33B
  • 1篇养分

机构

  • 10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淮阴工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周治国
  • 9篇陈兵林
  • 6篇孟亚利
  • 6篇王友华
  • 4篇许乃银
  • 3篇张传喜
  • 2篇周娟
  • 2篇王飞飞
  • 2篇马溶慧
  • 2篇周青
  • 2篇冯营
  • 2篇赵文青
  • 1篇赵新华
  • 1篇姜爽
  • 1篇张思平
  • 1篇郭文琦
  • 1篇朱丽丽
  • 1篇张丽娟
  • 1篇李文峰
  • 1篇任晓明

传媒

  • 4篇棉花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Journa...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棉花茎枝叶形态模型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在2005-2006年盆栽试验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生态因子对棉花主茎叶、果枝叶和主茎节间、果节形态发生的影响,量化了温度、氮素、水分、化控(DPC)等与棉花各器官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有效积温(GDD)、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的棉花主茎和果枝的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度及主茎节间、果节长度和粗度形态发生的动态模型。利用不同氮素水平、不同品种、水分、化控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棉花主茎和果枝的叶片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及主茎节间、果节长度和粗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均方差根(RMSE)分别为0.66 cm、0.87 cm、0.77 cm、0.57 cm、0.77 mm、0.43 cm、0.55 cm、0.43 cm、0.73 cm、0.56 mm,棉花器官形态发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周娟姜爽陈兵林周治国孟亚利
关键词:棉花主茎叶果节
施氮量对不同开花期棉(Gossypium hirsutum L.)铃纤维细度和成熟度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为兼顾试验的重复性和生态区域性,选用高品质棉(科棉1号)和常规棉(美棉33B)品种为材料,于2005年分别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江苏徐州(117°11'E,34°15'N,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施氮量(低氮N 0 kg/hm2;适氮N 240 kg/hm2;高氮N 480 kg/hm2)试验,研究施氮量对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显著影响棉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形成过程,但三者在不同开花期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不同,施氮量与开花期对棉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形成存在互作效应。8月10日前开花的棉铃,铃期[花后0~50 d(DPA)]日均温在23.3℃以上,纤维细度、马克隆值以N 0 kg/hm2施氮量下最大,棉纤维马克隆值与纤维细度的相关性较大;8月25日开花的棉铃(铃期日均温在20.8~23.3℃之间),纤维成熟度、马克隆值以N 240 kg/hm2施氮量下最大;9月10日开花棉铃(铃期日均温低于20.8℃),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均以N 480 kg/hm2最大,棉纤维马克隆值与纤维成熟度的相关性增强。(2)影响不同开花期间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主要因素是铃期日均温;最终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在不同施氮量之间的变异与不同开花期(铃期日均温不同)间的变异比较,前者显著小于后者。综上,因开花期不同而形成的铃期日均温是决定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最重要因素,施氮量可通过对位叶叶氮浓度NA影响棉纤维细度、成熟度和马克隆值的形成过程,增加施氮量可减小上述指标在不同开花期间的差异。
赵文青孟亚利陈兵林王友华朱丽丽王飞飞周治国
关键词:棉花施氮量开花期纤维细度
棉花纤维发育关键酶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大田栽培条件下,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以美棉33B(平均比强度32cN/tex)和科棉1号(平均比强度35cN/tex)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氮素水平(O(零氮),240(适氮)和480kgN/hm^2(高氮))实验,研究棉花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特征对氮素的响应及其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均受氮素影响,并影响棉纤维素的累积特征及纤维比强度的形成.蔗糖合成酶活性随铃龄增加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铃龄31天,其基因表达强度在7~21天维持较高水平;氮素水平间比较,以240kgN/hm^2处理的蔗糖合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最高,酶活性高表达持续时间长.β-1,3-葡聚糖酶活性随铃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基因表达在铃龄7~24天间呈单峰曲线,铃龄18天时达到峰值;氮素水平间比较,以240kgN/hm^2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其基因表达量在纤维发育前期(铃龄9~12天)较低,之后大幅增加且稳定表达.240kgN/hm^2下棉纤维发育关键酶的上述变化促进纤维素累积持续期长且整个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速率平缓,最终形成纤维比强度较高。
王友华赵新华冯营许乃银陈兵林马溶慧周治国
关键词:棉花氮素基因表达纤维比强度
氮素水平对棉铃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在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徐州(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氮素水平(零氮:N 0 kg.hm-2,适氮:N 240 kg.hm-2,高氮:N 480 kg.hm-2)试验,研究了氮素对棉铃(伏桃、秋桃)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各组成部分的干物质积累以纤维受氮素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棉子、铃壳。棉子与纤维间存在同步异速生长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模型y=a+bx表示(x、y分别代表棉子、纤维干重的自然对数,a为截距,b为线性回归系数)。零氮、高氮处理均降低了伏桃的b值,相应的纤维比强度亦显著降低;秋桃的b值在适氮与高氮处理间差异较小,但显著高于零氮处理,纤维长度、比强度及整齐度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亦呈现出相同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棉子、纤维异速生长方程的线性回归系数b越大越有利于高品质棉的形成。
马溶慧许乃银张传喜李文峰冯营王友华周治国孟亚利
关键词:氮素棉铃干物质积累分配异速生长纤维品质
温度对棉铃对位叶生理特性及铃重形成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以棉纤维品质差异较大的2个品种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京设置不同播期试验,研究棉铃发育期不同温度对棉铃对位叶保护酶活性及C、N代谢等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铃重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发育期日平均温度在23.1℃-24.9℃时棉铃对位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内源保护酶活性较高,膜质过氧化程度轻,C、N生理活性均强,C/N协调,棉铃平均增重速度较高,棉铃快速增重期延长,易形成大铃;≥27.0℃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内源保护酶活性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严重、N生理活性较弱、C/N高,铃重平均增重速度虽高,但快速增重期短,不利于提高铃重;≤20.7℃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快,内源保护酶活性较高,但酶活性下降时间早、速度快,膜脂过氧化程度也严重,可溶性糖转运率低且在对位叶内积累,N生理活性高,C/N低,铃重快速增重期虽长,但平均增重速率低,最终铃重下降.低温下科棉1号的对位叶生理活性比美棉33B强,铃重也较高.可见,棉铃对位叶保护酶活性高,C/N协调能提高铃重,而适宜的铃期日均温可以提高棉铃对位叶的生理特性.
周青王友华许乃银张传喜周治国陈兵林
关键词:温度棉铃对位叶保护酶膜脂过氧化铃重
基于形态模型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虚拟生长系统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基于棉花形态器官形成过程的定量描述,模拟棉花三维生长过程,为虚拟棉作研究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基于2005-2006年棉花品种、播期、氮素、水分和DPC化控试验,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棉花植株的形态建成,通过对棉花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构建了棉花形态建成模型,主要包括:主茎叶长宽、主茎叶柄长、主茎节间长粗、果枝叶长宽、果枝叶柄长、果节长粗以及棉铃高度和直径等模型。结合OpenGL技术,在Visual C++6.0平台上实现了棉花虚拟生长系统VGSC(virtual growth system for cotton)。【结果】棉花形态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各器官尺寸随GDD(生长度日,℃·d)、氮素、水分及DPC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2006年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棉花主茎叶长宽、主茎叶柄长、主茎节间长粗、果枝叶长宽、果枝叶柄长、果节长粗以及棉铃高度和直径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根均方差分别为0.85、0.82、0.87、0.57、0.086、0.65、0.74、0.8、0.73、0.016、0.36和0.4cm,模型预测性好。此外,以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面模拟棉花叶片及棉铃形状,以圆柱体实现茎(节)可视化表达,构建的虚拟生长系统主要包括模型库、数据库和人机界面。【结论】用户输入系统所需的相关参数值,就可较好地模拟显示棉花器官、个体和群体的三维动态生长过程。
周娟周治国陈兵林孟亚利
关键词:棉花生长度日可视化
基于模型和GIS的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被引量:3
2010年
为了预测棉铃品质,对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进行科学评价,以MapObjects(MO)为开发平台,C#为开发语言,基于棉铃品质模型,研制了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评价系统。该系统以棉花品种特性、气候及施氮量等因子为基本输入,实现了对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和预测,并可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238个棉花主产棉县(市)主栽棉花品种的棉子蛋白质、棉子油分、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和棉纤维综合品质进行预测计算,运行结果以表格、曲线图、柱状图及专题地图的形式输出。以江苏省为例,对棉铃品质地域分异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运行可靠,预测结果空间表达准确直观,站点评价选取灵活。该系统的实现为保障棉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飞飞陈兵林周治国孟亚利
关键词:GIS地域分异
水氮运筹对棉花花后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在池栽和大田条件下,以‘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自然降水、自然降水+灌水)和氮素(0、240、480kgN/hm2)运筹下棉花花后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使棉花(整株、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缩短、最大累积速率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累积量及皮棉产量增加。灌水使240 kgN/hm2处理棉花(整株、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缩短、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大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增大、氮素累积利用率和产量提高;而使480 kgN/hm2处理棉花营养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延长、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推迟、生物量和养分最大累积速率及累积量增大、氮素累积利用率提高,而生殖器官相应指标呈降低趋势;灌水对不施氮处理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各项特征参数影响较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和氮磷钾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较生殖器官早23 d左右,而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长于生殖器官11 d左右。研究发现,水分和氮素运筹可通过影响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的动态特征参数来影响棉花生长,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品质形成;在本实验条件下,以灌水的240 kgN/hm2处理棉花的生长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最高,品质较优。
郭文琦张思平陈兵林周治国
关键词:棉花水氮运筹生物量养分
棉纤维主要品质性状的气象生态模型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分析1994—1995年在陕西杨陵和山东的鄄城、泰安、东营以及2001—2002年在长江流域棉花品种试验区域进行的试验资料,在不考虑土壤、栽培调控等因素的前提下,确定棉花铃期日均最低温、日均最高温和相对湿度、夜均温和日均降水量分别是影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建立了基于铃期关键气象因子对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气象生态模型。上述模型既强调了遗传性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决定作用,也体现了气象生态因子的作用。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气象生态模型RMSE分别为0.985mm、1.003cN.tex-1和0.233,模拟值与观测值1:1直方图吻合度好,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赵文青任晓明张丽娟孟亚利王友华陈兵林周治国
关键词:棉花纤维
Modeling Fiber Fineness, Maturity, and Micronaire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被引量:3
2013年
Crop performa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genotype of the crop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velop a dynamic model for simulating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and N supply effects on fiber fineness, maturity and micronaire. Three different experiments involving genotypes, sowing dates, and N fertilization rates were conducted to support model development and model evaluati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fiber fineness, maturity, and micronaire were scaled by using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 of secondary wall synthesis (PDT SWSP ), which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onstant ratio of SWSP/ BMP. PTP (product of relative thermal effectiveness (RTE)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MJ m-2) and subtending leaf N content per unit area (N A , g m-2) and critical subtending leaf N content per unit area (CN A , g m-2) of cotton boll were calculated or simulated to evaluat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adiation, and N supply. Beside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emperature, radiation and N supply were also explained by piecewise functi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independent data sets from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ith two sowing dates, three or five flowering dates and three or four N fertilization rates for three subsequent years (2005, 2007, and 2009) at three ecological locations. The average RMSE and RE for fiber fineness, maturity, and micronaire predictions were 372 m g-1 and 5.0%, 0.11 m g-1 and 11.4%, 0.3 m g-1 and 12.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good fit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It appears that the model can give a reliable prediction for fiber fineness, maturity and micronaire formation under various growing conditions.
ZHAO Wen-qingZHOU Zhi-guoMENG Ya-liCHEN Bing-linWANG You-hua
关键词:纤维细度马克隆值陆地棉模拟环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