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22)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蒋干清史晓颖汤冬杰裴云鹏赵贵生更多>>
相关机构:内华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台
  • 1篇陡山沱组
  • 1篇氧化还原条件
  • 1篇震旦
  • 1篇震旦系
  • 1篇铁矿
  • 1篇陆表海
  • 1篇华北地台
  • 1篇环境演变
  • 1篇黄铁矿
  • 1篇埃迪卡拉纪
  • 1篇埃迪卡拉系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内华达大学

作者

  • 2篇史晓颖
  • 2篇蒋干清
  • 1篇赵贵生
  • 1篇裴云鹏
  • 1篇汤冬杰
  • 1篇王林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华北中元古代陆表海氧化还原条件被引量:12
2011年
文石海底沉淀是地球早期大气高CO2浓度、海洋贫氧条件下,CaCO3过饱和而直接沉淀于海底所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可反映古海洋贫氧状态。对华北中元古界雾迷山组(ca1.50~1.45Ga)碳酸盐岩的研究发现:潮下带下部黑色纹层石由针状文石假晶等厚层与微生物席层交互堆叠而成;潮下带中部凝块石白云岩(A单元)主要由针状文石假晶形成的环带或扇状集合体包裹有机质团块所组成,少见碳酸盐微粒。潮下带上部—潮间带下部纹层白云岩(B单元)以自然沉淀的碳酸盐微粒为主,含少量等厚层和扇状、葡萄状文石假晶集合体,以及以孔洞充填形式产出的针状文石假晶。而潮坪成因的泥晶白云岩(C单元)则完全由含有石盐假晶和微生物席裂痕的泥晶质微晶白云岩组成,不含针状文石沉淀。对构成雾迷山组典型副层序基本单元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比值分析显示:由C单元至A单元,V/Th、Mo/Th、U/Th值逐渐增大,在A单元可能达贫氧富集程度。研究表明,在雾迷山组沉积期,华北陆表海潮下带中部及其以下可能长期处于贫氧状态,而潮下带上部则处于氧化状态,氧化—还原界面接近于正常浪基面底。这个认识对进一步了解中元古代海洋条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烃源岩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汤冬杰史晓颖裴云鹏蒋干清赵贵生
关键词:华北地台
华南埃迪卡拉纪硫化海洋环境演变--来自深水相区的黄铁矿证据被引量:3
2011年
为进一步认识华南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海水硫化条件的演变过程,本文对斜坡相沉积的陡山沱组中的黄铁矿进行形态与粒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期沉积的多数黄铁矿是早期成岩作用形成,以自形、半自形晶体为主;个别层位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于10μm的比例较高(89%~96%),反映是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以下生长的,不能充分指示水体硫化状态。但在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发育有数层从水体中析出的同沉积草莓状黄铁矿(96%以上的莓球粒径小于10μm),反映出海水硫化条件发育。黄铁矿铁与高活性铁的比值(FePY/FeHR)作为判别海洋硫化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会因次生黄铁矿的叠加效应影响而产生偏差,应结合黄铁矿矿物形态—粒度分析和其他手段加以校正。通过这2种方法并结合碳、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陡山沱组沉积旋回Ⅰ顶部和旋回Ⅲ底部沉积期间华南古海洋曾经历了两幕规模较大的间歇性硫化时期,在此期间硫化水体的覆盖范围至少包括陆架至斜坡中部相区。硫化水体的形成和时空演变主要受大气含氧量、海水硫酸盐浓度、细菌硫酸盐活动(BSR)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重要的生物类群主要出现在非硫化间隔期,表明海水硫化条件是限制生物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王林史晓颖蒋干清
关键词:陡山沱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