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92120019)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贺左晓俊傅大放高海鹰徐力刚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水质
  • 1篇综合评价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路面
  • 1篇路面径流
  • 1篇模糊模式识别
  • 1篇模式识别
  • 1篇颗粒粒径
  • 1篇颗粒污染物
  • 1篇降雨

机构

  • 2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叶昌
  • 1篇张奇
  • 1篇姜加虎
  • 1篇徐力刚
  • 1篇高海鹰
  • 1篇傅大放
  • 1篇左晓俊
  • 1篇李贺

传媒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地下水质量的优劣是影响水资源可利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合理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依据。本文根据水质评价的特殊性,就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改进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应用于江阴市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基于熵权法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及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评价问题具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和适用性,模糊模式识别法评价的水质级别趋于平均化、中间化,本文提出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应用于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水质评价是有效可行的。
徐力刚叶昌张奇姜加虎高海鹰
关键词:模糊模式识别地下水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降雨公路径流中颗粒粒径及污染物的分布特性被引量:17
2011年
在对南京机场高速禄口高架桥段雨天路面径流水质进行连续监测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粒径段颗粒分布,重点分析了颗粒粒径分布随径流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污染物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和pH值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较多,其中0.45~20μm粒径段的颗粒最多,占总颗粒的37.5%.小雨事件中,粒径小于等于75μm的颗粒体积在径流过程的前40 min内波动较明显;中雨事件中,粒径小于等于150μm的颗粒在径流过程的前40 min内变化较明显;大雨事件中,粒径小于等于150μm的颗粒在径流过程的前30 min内体积变化明显.各粒径段小颗粒(≤150μm)与对应粒径段颗粒中COD及TP的相关性均显著于大颗粒(>150μm)的,且21~75μm粒径段颗粒对COD及TP吸附与富集的能力较为突出.温度对0.45~20μm及大于300μm的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较明显.pH值对21~75μm及76~150μm粒径段的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显著.
左晓俊傅大放李贺
关键词:路面径流颗粒污染物粒径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