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970516)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蔡兴奎谢从华柳俊李林章郭鲜蒲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杂种
  • 2篇体细胞杂种
  • 2篇马铃薯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性状鉴定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种
  • 1篇叶肉
  • 1篇叶肉细胞
  • 1篇杂种鉴定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种
  • 1篇生种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农艺性状鉴定
  • 1篇青枯
  • 1篇青枯病

机构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国家蔬菜改良...

作者

  • 3篇蔡兴奎
  • 2篇柳俊
  • 2篇谢从华
  • 1篇宣俊杰
  • 1篇李林章
  • 1篇何礼
  • 1篇郭鲜蒲

传媒

  • 2篇中国马铃薯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的青枯病抗性鉴定被引量:5
2005年
本试验对马铃薯四倍体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的双单倍体系81-15与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的原生质体融合株系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其目的是对利用体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抗青枯病种质的有效性及抗性鉴定技术进行评价,获得抗病育种材料。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8个体细胞融合株系中,抗性分离表现为从感病(S)到抗病(R),多数表现为中感(MS)到中抗(MR)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的结果显示:田间病圃鉴定的病情指数(DI)和人工接种鉴定病级(DS)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DI=-0.39+4 DS,r2=0.921),双侧翼SCAR标记SCA07446和SCA12980鉴定同时具有两个标记特异带的株系均为前两种鉴定表现为中感(MS)以上的材料。综合分析同时利用3种方法鉴定的结果:CHT-3、CHT-5、CHT-6、CHT-10、CHT-15等5个株系为抗病材料,证明体细胞融合是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抗性的有效途径。
李映蔡兴奎李林章谢从华
关键词:马铃薯体细胞杂种青枯病抗性鉴定
马铃薯栽培种与野生种叶肉细胞融合及体细胞杂种鉴定被引量:20
2004年
以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tuberosum‘中薯二号’的无性系 3# 、 8# (2n =4 8)和二倍体野生种Solanumchacoense (2n =2 4 )的无菌苗为原生质体来源 ,比较了PEG (聚乙二醇 )融合和电融合两种方式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两种融合方式对细胞的融合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电融合的细胞植板效率和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均显著高于PEG融合法。在早期挑选的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再生的 10 0个株系中 ,经RAPD标记检测有 97个系为体细胞杂种。杂种植株经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表明 ,5 2 6 %为六倍体 ,14 4 %为八倍体 ,14 4 %为非整倍体 ,18 6 %为混倍体。叶绿体SSR引物NTCP 9用于细胞质重组检测 ,结果显示 ,体细胞杂种中叶绿体具有偏亲现象 ,大多数杂种只含有单一亲本的叶绿体类型 ,只有16 5 %株系为叶绿体重组的杂种植株。
蔡兴奎柳俊谢从华
关键词:栽培种野生种叶肉细胞杂种鉴定
马铃薯体细胞杂种主要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鉴定被引量:4
2006年
试验对来自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与野生种S.chacoense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131个株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生长势较亲本弱,所有杂种的株高均小于融合亲本;匍匐茎长度均小于双亲平均数,其中小于栽培种亲本的体细胞杂种占42.1%;大多数体细胞杂种的叶片呈卵园形,叶形指数小于双亲。65%的体细胞杂种叶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杂种群体的株高分离呈正态分布,匍匐茎长度的分离呈偏态分布。
宣俊杰蔡兴奎郭鲜蒲何礼柳俊
关键词:马铃薯体细胞杂种农艺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