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90034) 作品数:9 被引量:104 H指数:4 相关作者: 魏守华 汤丹宁 张黎娜 千慧雄 李婷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更多>>
技术溢出的空间路径及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构建城市集聚空间模型,系统分析技术溢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溢出的路径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局部技术溢出可以提升系统内城市集聚水平,全局技术溢出对系统集聚结构没有影响,但可以提升全系统的生产率;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多样性偏好度、贸易成本,以及城市拥挤成本是影响城市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城市集聚水平与居民工业品消费支出占其总支出的份额、消费者产品多样性的偏好度正相关,与公共品边际成本增速、贸易自由度负相关;从技术溢出的路径看,外商直接投资、公共教育、信息服务等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而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技术溢出则不明显。 张黎娜关键词:城市 本地经济结构、外部空间溢出与制造业增长:以长三角为例 被引量:23 2015年 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市域单元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综合Combes的本地经济结构理论与Anselin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本地经济结构(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企业规模、本地市场)及城市之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6个典型制造业集聚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均有利于制造业增长,且空间回归模型能纠正普通OLS回归结果高估的误差;竞争性环境对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的产业有积极效应;企业平均规模有助于资本密集型而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市场规模对纺织等成本敏感性行业有抑制作用但有利于电子等市场依赖型产业增长。结果还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高集聚度城市之间(H-H型)的双向溢出、由高向低(H-L型)的单向扩散和由低向高(L-H型)的单向集聚三种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群地区产业空间重构的规律。 魏守华 汤丹宁 孙修远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 制造业增长 长三角 产业集聚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的Pareto检验 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1995~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的非农业人口数据,运用Pareto定律估计方法,对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动态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规模分布基本满足"位序—规模"规律;在1995年至2000年间,各等级城市规模向平均规模发展,城市体系发育健全,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度不断增强;2000年至2010年,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中小型城市发展缓慢,相对规模缩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 夏明嘉 汤丹宁 魏守华关键词:位序-规模法则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率:基于54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经验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以全国54个主要城市为样本,分析了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其中,城市创新能力用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产出和科技转化3个指数来衡量,城市经济效率用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财政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四方面构成的综合指数来表示。通过对这54个城市2001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创新能力的3个方面都对城市的经济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其中科技转化能力对城市经济效率的正向效果最为明显,而技术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则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该发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增加科技投入,关键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魏守华 杨乐关键词:城市创新能力 城市经济效率 长三角由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旨在揭示长三角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过程。我们认为长三角由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的机制分三个过程:首先,长三角制造业集聚促进企业R&D、大学等公共R&D、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活动;其次,科技活动和制造业之间形成正反馈效应的创新系统;最后,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系统性要素共同决定长三角的创新产出。通过运用递归方法(recursive regression)扩展Feldman and Florida(1994)地理创新函数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显著地影响企业R&D等科技活动;区域内科技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互加强效应;大多数科技活动及开放条件下的外部技术溢出对长三角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但少数要素,如产学研合作、区域间技术溢出等效果还有待于加强。 魏守华 刘小静 程穆关键词:长三角 全球制造中心 全球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 长三角城市体系序位-规模法则的偏差研究 被引量:7 2013年 大中小城市协调有助于城市体系优化发展。长三角这类由市场导向型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上遵循序位-规模法则(Rank-size law)。为此,本文基于Zipf定律分析长三角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特征及其成因。首先,运用Zipf定律检验长三角城市的序位-规模分布特征,通过创新性地计算序位-规模的偏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序位-规模偏差度不断增大——大城市规模相对偏大和小城市规模相对偏小的"分岔"现象。接着,运用城市经济学的出口基础理论分析其成因,即分别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商来估算出口部门的乘数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大城市规模相对偏大是因为既受制造业出口乘数效应,又受到服务业乘数效应的积极影响,而县级小城市,驱动城市增长的动力仅来自制造业出口乘数效应,服务业以本地消费为主由此乘数效应少,导致城市规模相对偏小。本文政策含义是:长三角中小城市工业化并没有显著地推动城市化,服务化水平不足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 魏守华 张静 汤丹宁关键词:长三角 区位商 双重集聚外部性与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 被引量:18 2013年 城市群是经济空间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认为,我国城市群地区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双重集聚外部性,即单个城市聚点外部性和城市间网络外部性共同驱动的结果。基于1997~2010年我国22个城市群128个城市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支持本文理论观点。具体来说,聚点外部性的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教育与研发、FDI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网络外部性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市群分工协作对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城市群知识共享更多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升,而FDI城市群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经验证据还表明,东部城市群的双重外部性显著强于中西部城市群,因而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率;核心大城市的双重外部性强于外围中小城市,由此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魏守华 李婷 汤丹宁关键词:城市群 网络外部性 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 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集聚力的门槛效应研究——35个大中城市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工业品多样性消费的偏好、公共品享用的便利,以及对服务品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需求是居民向城市集聚的三个重要动力,相对于前两个因素,服务业与城市集聚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建立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影响机制的空间模型,在研究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影响机制的同时,使用数值模拟、面板门限回归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是通过居民对服务品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偏好实现的;服务业发展能够提升城市集聚力,但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当服务业相对效率、居民服务品消费比重以及收入水平较高时,服务业发展对城市集聚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当三者较低时,贸然鼓励服务业发展则会阻碍城市经济的集聚。 张黎娜关键词:服务业 城市 门槛效应 中国城市规模偏差研究 被引量:43 2015年 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等途径推进城市规模过度增长,然而拥挤效应开始显现;相对偏小的中等城市尽管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滞后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却制约了城市规模的合理增长。该结果间接表明,绝对规模小的城市因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超越了经济发展功能而相对合理。因此,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具有一定集聚效应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中等城市。 魏守华 周山人 千慧雄关键词: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