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65)

作品数:23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廖申白何博超于江霞刘飞于江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德性
  • 6篇苏格拉底
  • 6篇伦理
  • 6篇伦理学
  • 5篇多德
  • 5篇亚里士多德
  • 5篇柏拉图
  • 3篇知识
  • 3篇斯多亚派
  • 3篇灵魂
  • 2篇理想国
  • 2篇理智主义
  • 2篇《理想国》
  • 1篇大卫生
  • 1篇德性即知识
  • 1篇德性论
  • 1篇地府
  • 1篇洞穴
  • 1篇叙利亚文
  • 1篇一致性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浙江财经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贵州省委党校

作者

  • 4篇廖申白
  • 3篇何博超
  • 2篇于江霞
  • 1篇任继琼
  • 1篇刘翔
  • 1篇刘飞
  • 1篇于江霞

传媒

  • 2篇哲学动态
  • 2篇现代哲学
  • 2篇云梦学刊
  • 2篇世界哲学
  • 2篇浙江伦理学论...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中文论坛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有关苏格拉底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与色诺芬。但是,学者们对哪些资料更为可靠一直争论不断,因此,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有关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的诠释路径或解决方式。本文尝试对这几种不同的诠释路径进行梳理,认为只有对比性的诠释进路才更为可取。对比性诠释虽然以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为主,但并不排斥其他作品的参考价值,反而推进这些作品中的文本间性研究。
田书峰
关键词:苏格拉底伦理学
盖伦论如何避免悲伤——兼析与斯多亚派之离合
2016年
同斯多亚派一样,盖伦也将如何避免悲伤视为重要的伦理关切。但通常认为,他在悲伤的成因及其治疗的道德心理学、生理学解释上与早期斯多亚派构成对立。然而基于对盖伦《论避免悲伤》一文的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对立性被过分放大,盖伦其实在激情治疗、自我修炼的路径、方法与目的上与斯多亚派,尤其是晚期斯多亚派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当时医哲互动背景下的哲学旨趣与实践关怀唯有基于这种一致性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于江霞
关键词:悲伤激情
论古叙利亚文《智慧之精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解释
2015年
犹太人B.赫卜烈思(Bar Hebraeus)是公元13世纪东方著名哲学家、基督教神学家,学问渊博,著述颇丰。他的《智慧之精华》全方面地概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及其哲学体系,蔚为大观。通过他的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思想脉络及其理论框架被清晰而严密地呈现出来,一些难解之处也得到了充分的解释,是后人研究亚里士多德及其古代阐释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中伦理学部分,尤其是"德性论"的内容,是古叙利亚文文献中最为珍贵的资料。他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把握中世纪(尤其是东方)对德性与恶性这组概念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东传的基本情况及其意义。
何博超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德性恶性
苏格拉底的反讽:否认知识被引量:1
2016年
苏格拉底否认自己拥有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简单反讽:他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佯作不知,想引导对话者达到他想要的结论而已。但从他的人品、哲学方法的首要原则、他寻求德尔斐神谕的真意以及为此而死的命运来看,这种简单反讽的说法难以成立。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反讽,因为从他否认拥有自然知识和修辞学知识以及对德性定义的无知来看,"苏格拉底无知"能够成立;从他确定地宣称拥有道德知识和通过其辩驳法能够达到道德知识来看,"苏格拉底有知"也是能够成立的。苏格拉底知与无知的并存是强弱两种知识观在其头脑中存在的反映。
任继琼
关键词:苏格拉底
原子偏斜运动与自由意志被引量:1
2018年
伊壁鸠鲁持有原子论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但同时承认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为了使原子论与自由意志能够互相融贯,伊壁鸠鲁引入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试图借此解释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关于原子偏斜运动是否可以解释自由意志,以及如何解释自由意志,学术界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全面地梳理各种不同的解释,评析其优缺点,进而给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还原论解释自由意志,这仍然是一种可能的途径;目前的各种分析还不能充分地说明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许可以为还原论提供很好的契机,至少哲学家应该对这种可能性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
仇彦斌
关键词:原子论还原论自由意志
荷马的灵魂与死亡——兼比较《奥德赛》Ⅱ的地府和《理想国》的洞穴
2017年
作为诗人的荷马,他所理解的灵魂与哲学家柏拉图主张的灵魂截然不同。荷马将灵魂视为肉身的依附者,与之相应,身体性的心是人的主导。而柏拉图的灵魂则高于身体,其中摆脱了感觉的理智部分是核心。在《奥德赛》Ⅱ中,荷马按照自己的灵魂观描绘了奥德修斯游历地府的场景,他的地府与柏拉图的洞穴有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荷马与柏拉图的灵魂观有着截然的差异,因此,柏拉图的洞穴在哲学的意义上超越了诗学意义上的奥德修斯的地府。不朽的灵魂取代了依附于肉身的魂灵和身体性的内心。
何博超
关键词:灵魂柏拉图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技艺——析斯多亚派的技艺概念
2015年
斯多亚派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技艺观念的重要改造在于在实践领域中时常将技艺与知识、德性相等同,从而增强了技艺概念的知识性、伦理性,并较好地解决了技艺之可能与善用统一的问题。对于斯多亚派来说,技艺之为技艺,始于生活所需,源于生活经验,成于生活中的训练,服务于生活总体。人作为一种技艺动物,可以在以生活为质料的持续训练中习得作为技艺之技艺的德性,并同时将其他技艺提升为一种'类似德性'的技艺,从而实现其技艺人生。
于江霞
关键词:知识德性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被引量:2
2021年
幸福(■)与德性(■)是整个古希腊实践哲学或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幸福是人追求的最高善,是人的所有伦理行动的终极目的。德性则与幸福息息相关,是通向幸福的门径。那么,在苏格拉底那里,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的呢?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中,德性工具论实不足取,而部分整体说实则属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只有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更符合苏格拉底的想法。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探析德性的内涵,然后,集中讨论德福同一论和德性充足论,指出这两种解释路径所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反驳,最后,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视角来论证德性所具有的双重本性或价值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田书峰
关键词:苏格拉底德性伦理学
第欧根尼的“无耻”之辨正被引量:1
2020年
作为古希腊昔尼克派的创立者,第欧根尼在世说传统中常以"无耻"形象示人,这不仅引起反对者对其道德哲学的攻击唾弃,而且还令他的追随者都哑口难仿。然而这一形象并非是一种道德退化的表现,而恰恰代表着医治道德退化现象的一种"高调"的伦理努力。透过第欧根尼公开的夸张、戏仿言行以及坚持不懈的德性训练,可以说其蓄意、一贯的"无耻"生活方式正是他用以推销其伦理主张、毁损习俗和扫清社会烟雾的带有理智慎思的哲学工具,传递的则是其始终关切的简易、自制、自足、自由等重要价值。
于江霞
关键词:无耻习俗
从“潜在地是幸福的”到“实现地是幸福的”——论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原理的论证
2022年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其单纯自然的感觉-运动能力正在成为愿意“听从逻各斯”的感觉-行动能力,且一个伴随着实践理智的思考并与它相一致的欲求正在他的身上生成,一个实践者已“潜在地是幸福的”,但还未“实现地是幸福的”。因为,幸福是灵魂“依照德性的实现”,而他还不是“有德性的”。在“潜在地是幸福的”与“实现地是幸福的”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鸿沟”。亚里士多德为此作出这样的论证:一个实践者若好像知道(即不是不知道)那些细节地,好像因一件事物自身善之故而出于选择地,并好像出于稳定和不变的品性地,像一个有德性的人那样去做合德性的事,就会变得具有德性,变得只要愿意就能运用其实践地获得的德性而思考和行动,成为有德性的人。因为,能力、感受与品性这三种生成于其灵魂的性质状态将由于这样的行动而基于其自然获得新的发展,并生长成为其灵魂的实践性的生命的“新的自然”。而由于这种发展,一个实践者将“实现地是幸福的”。
廖申白
关键词:实践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