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542)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戴建荣何正中马攀崔伟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疗法
  • 1篇多叶准直器
  • 1篇叶片
  • 1篇探测器
  • 1篇探测器阵列
  • 1篇准直器
  • 1篇疗法
  • 1篇脊髓
  • 1篇放疗
  • 1篇放射疗法
  • 1篇摆位
  • 1篇摆位误差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篇戴建荣
  • 1篇崔伟杰
  • 1篇马攀
  • 1篇何正中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对脊髓剂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中分次间摆位误差对脊髓物理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的影响。方法在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实际的摆位过程和无摆位误差的原计划进行比较,确定1个疗程中脊髓累积受照的物理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与相应计划值的差别。模拟在8例鼻咽癌患者的治疗计划上进行。每个病例有5种摆位情况:S0为原计划之摆位无摆位误差;S1、S2、S3和S4为模拟摆位,S1、S2和S3有同样的系统摆位误差,S1无随机摆位误差,S2的随机摆位误差小于S3;S2、S3的摆位误差呈正态分布;S4无随机摆位误差,系统摆位误差大于S1、S2和S3。结果与S0相比,S1、S2、S3和S4的脊髓参考点疗程累积剂量分别增加6.9%±1.3%、7.0%±1.4%、7.8%±1.5%和11.6%±1.0%;其总生物效应剂量分别增加9.2%±1.8%、9.7%±1.9%、11.2%±2.2%和15.7%%±1.4%;S2、S3分次剂量有波动,分次剂量标准偏差分别为11.4%±2.6%、16.6%±2.8%。结论较小的摆位误差也会造成脊髓剂量较大的改变;系统摆位误差主要影响疗程总量,而随机摆位误差主要产生分次间剂量波动;同样改变见于生物效应剂量且稍大于物理剂量。
何正中戴建荣乐文友
关键词:调强放射疗法摆位误差脊髓
二维半导体探测器阵列在多叶准直器日常质量保证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建立利用半导体探测器阵列检测多叶准直器(MLC)叶片定位误差的方法,用于MLC的日常质量保证。方法在MapCheck半导体探测器阵列上,相邻行探测器是错开半个探测器间距分布的。针对这种分布特点,设计了台阶式叶片位置模式,代替胶片测量常用的篱笆式(picketfence)叶片位置模式,作为叶片位置参考模式。在参考模式的基础上,人为引入不同大小的叶片位置误差,得到一组新的叶片位置模式——叶片位置校准模式。依次照射参考模式和校准模式,得到每一个探测器测量剂量与叶片位置误差的关系曲线。该曲线作为测量叶片位置误差的校准曲线。在进行MLC日常质量保证时,只需定期照射叶片位置参考模式,就可得到定量的叶片位置误差。结果新方法在一个配置40对MLC的加速器上进行了测试(ElektaPrecise)。篱笆式叶片位置模式一次检测160个叶片位置,而台阶式叶片位置模式一次检测240个位置,检测效率提高50%;对于同样的1mm叶片误差,前后两种模式的剂量变化分别是17%和25%,因此测量灵敏度提高8%。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的MLC日常QA方法。通过重新设计叶片位置模式,新方法提高了实施效率和测量灵敏度。
马攀戴建荣SHIJie
关键词:多叶准直器
用于双层多叶准直器的指形叶片设计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提出一种用于双层多叶准直器(MLC)的指形叶片的设计方案。方法首先建立描述优化MLC叶片端面形状的数学模型。优化确定MLC指形叶片的端面设计参数,比较指形叶片设计和传统的直线形叶片端面设计的适形性能。使用的优化方法有单纯形法和模拟退火法。优化计算基于634个从临床病例中采集的靶区。这些靶区的面积为20.0—602.7cm^2,平均面积为(125.7±70.0)cm^2。结果通过优化计算,确定指形叶片的端面在加速器等中心的投影为半圆形。与传统的直线形叶片端面的MLC相比,指形叶片设计能使MLC射野与靶区之间不一致区域的面积(TAD)下降32.3%。结论指形叶片设计显著提高了MLC射野与靶区之间的适性度。
崔伟杰戴建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