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4)

作品数:48 被引量:467H指数:13
相关作者:潘晓华石庆华谭雪明曾勇军吴建富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双季稻
  • 17篇水稻
  • 17篇季稻
  • 14篇机插
  • 12篇早稻
  • 12篇土壤
  • 9篇晚稻
  • 9篇还田
  • 8篇插秧
  • 7篇机插秧
  • 6篇配施
  • 5篇氮素
  • 5篇氮素吸收
  • 5篇稻草还田
  • 5篇生育
  • 5篇株型
  • 4篇氮素吸收利用
  • 4篇稻草
  • 4篇稻田
  • 4篇早籼

机构

  • 50篇江西农业大学
  • 9篇教育部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红壤研...
  • 2篇江西省农业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研究...
  • 1篇赣州市农业科...

作者

  • 47篇潘晓华
  • 40篇石庆华
  • 19篇谭雪明
  • 14篇吴建富
  • 14篇曾勇军
  • 11篇曾研华
  • 10篇李木英
  • 10篇吕伟生
  • 8篇商庆银
  • 8篇黄山
  • 7篇吴自明
  • 6篇魏赛金
  • 6篇胡水秀
  • 5篇何虎
  • 5篇周春火
  • 5篇彭春瑞
  • 4篇朱德峰
  • 4篇倪国荣
  • 3篇李保同
  • 3篇钱银飞

传媒

  • 9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2014年全...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核农学报
  • 3篇Agricu...
  • 2篇农药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杂交水稻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机化研究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2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15篇2013
  • 15篇2012
  • 1篇201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模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在构建不同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抛栽模式、高产移栽模式、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监测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产量及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6.4%和17.7%,高产抛栽模式和高产移栽模式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模式甲烷排放对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均在90%以上。高产抛栽模式全生育期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而高产移栽模式和农户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全球增温潜势变化趋势与甲烷排放相同。高产抛栽模式温室气体强度最低,农户模式最高,高产移栽模式居中。因此,在抛栽条件下,配以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同步实现水稻高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
谭雪明黄山熊超石庆华潘晓华吴自明
关键词:栽培模式早稻甲烷氧化亚氮
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早籼稻的生长发育,缩短早籼稻生育期;前期夜温升高能提高早籼稻的分蘖能力,增加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高不利于早稻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导致结实率的下降;另外,夜温升高显著降低早籼稻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但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的影响与生育期内的白天温度有关,白天温度较低时,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产量增加。
吴自明时红石秀兰石庆华潘晓华
关键词:早籼稻
不同机插条件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力
本文选择不同生育期早、晚稻品种各8个,探究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机插条件下的生育期表现及其与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旨在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择、搭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早稻品种生育进程差异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生育期较...
李木英黄程宽谭雪明石庆华潘晓华
关键词:双季稻机插秧生育期物质生产力
文献传递
近30年江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变化被引量:39
2016年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生产临界温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不同地区50%和80%保证率下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3年(前15年)各地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较1984-1998年(后15年)发生明显变化,且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早稻覆膜育秧安全播种期平均提前了10d(气候变化倾向率-4.16d/10a,下同),早稻安全直播期提前了4d(-3.17d/10a),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2d(-2.21d/10a)。晚稻安全齐穗期延迟趋势不明显(1.16d/10a),晚稻安全成熟期延迟了8d(3.56d/10a)。全年安全生产期天数在早稻覆膜育秧和直播条件下分别延长了18d(7.72d/10a)和11d(6.73d/10a)。安全生产期内温光资源总体呈温度明显升高、积温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的特点。监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实际生产日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与安全生产日期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推算了近30年各站点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以就近指导各地稻作季节安排、种植方式选择及早晚稻品种搭配。最后,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农艺措施的可能适应策略。
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谭雪明李木英胡水秀曾研华
关键词:双季稻
稻草全量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稻草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收割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江西水稻机械化收割率约70%,水稻机械化收割为稻草还田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早稻稻草还田若田间水肥管理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季晚...
吴建富曾研华潘晓华石庆华李涛王苏影
文献传递
机插对晚稻栽后秧苗生长和生育期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以H优518、中嘉早17为材料,采用传统育秧手栽(手栽)、机插秧苗手栽(机手)、机插秧苗机插(机插)和抛秧4种种植方式,研究机插对晚稻栽后秧苗生长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育秧手栽秧苗素质最好,抛秧次之,机插育秧最差;机插对秧苗的损伤程度大于手栽;抛秧、机手和机插生育期分别较手栽延迟1~2、3~5和4~6d;秧苗移栽至幼穗分化期,单株茎叶干质量、单株根干质量和单株根数都随时间呈指数模型增加;最终产量表现为手栽〉抛秧〉机手〉机插;秧苗素质差,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少,植伤重及群体根系活力较弱是晚稻机插生育期推迟的主要原因。生产上可通过培育适龄壮秧,提高机插质量等措施缓解生育期延长,提高产量。
张坤吕伟生段里成胡水秀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
关键词:晚稻生育期生长发育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于2010—2011年,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较单施化肥相比,稻草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而双季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稻草全部烧灰还田和单施化肥基本持平;在不施化肥区,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稻草还田改善了双季稻上三叶株型特征,早稻上三叶株型指标的优化效应高于晚稻,但两者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相关(P<0.05);当产量最高时,早稻稻草还田处理上三叶株型指标趋近适宜值,而晚稻规律不明显。稻草全量还田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双季稻上三叶的叶片质量,其高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比叶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双季稻上三叶叶系配置的改善是稻草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
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朱德峰
关键词:双季稻
稻草不同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区稻草还田(NPK+S)、稻草烧灰还田(NPK+SI)和稻草不还田(NPK)以及相对应的不施肥区对照共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NPK+S处理具有提高早稻分蘖数及成穗率、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显著作用,但对晚稻的作用不明显;早稻NPK+S处理的产量较其他两个处理两年平均增幅为3.78%~8.77%,晚稻随着稻草还田次数的增加,NPK+S与NPK+SI处理的产量趋于接近,但较NPK处理增产5.66%~7.32%。不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CK+S)处理对早、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大于稻草烧灰还田(CK+SI)和稻草不还田(CK),且其早、晚稻产量也极显著高于后两个处理。研究还发现,稻草还田能提高早、晚稻的稻米食味品质,但降低其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以及晚稻稻米的加工品质。以上结果说明,进行稻草全量还田对持续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朱德峰
关键词:稻草还田稻米品质
双季稻“早籼晚粳”栽培模式周年产量构成与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研究双季稻"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高产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形成原因,为"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广福镇广福村进行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早籼晚籼"和"早籼晚粳"2种高产栽培模式,通过调查、取样、测产等方法,对这2种栽培模式的周年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晚粳稻生育期比晚籼稻生育期更长;早稻不同种植模式间有效穗数以"早籼晚粳"高产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多,且差异显著;"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晚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要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周年产量方面,早籼晚粳增产效果明显,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方面"早籼晚粳"高产种植模式收益明显,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约高4 000元/hm2。总体看出,"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栽培模式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段里成庞博商庆银石庆华潘晓华吴自明
关键词:双季稻栽培模式
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
于2010-2011年,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增产显著,但不利于晚稻的增产。改善双季稻上部三叶叶片...
曾研华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朱德峰
关键词:双季稻株型特征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