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36004) 作品数:9 被引量:31 H指数:3 相关作者: 黄加乐 李清彪 孙道华 景孝廉 郑炳云 更多>>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莆田学院 集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一般工业技术 理学 化学工程 金属学及工艺 更多>>
菌体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制备金钯纳米花 利用微生物毕赤酵母菌和表面活性剂CTAC协同作用制备金钯合金纳米花,该结构包括了'花梗'和'花朵'两部分,其尺寸随着钯含量的变化呈现递增和递减的规律。然后对五组不同金钯比例纳米材料进行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结果显... 陈慧梅 黄加乐 孙道华 李清彪关键词:双金属 文献传递 UV固化共聚制备含铕(Ⅲ)水凝胶及其荧光行为 2014年 以氧化铕(Eu2O3)、邻菲罗啉(phen)和丙烯酸(AA)为原料,制备了含铕(Ⅲ)三元活性配合物(Eu(AA)3phen),将其与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体系进行UV共聚,制备了含铕水凝胶。研究了凝胶中Eu(AA)3phen含量对其吸水性、温敏性及荧光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温度及溶胀时间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Eu(AA)3phen含量的增加,凝胶吸水率先增加后减少,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对于特定的凝胶体系,其12 h溶胀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凝胶的荧光强度随溶胀时间和温度增加而减弱。当Eu(AA)3phen的添加量为3.5%时,凝胶综合性能最佳:平衡溶胀度为631 g·g-1,4 h内吸水率达90%以上,荧光强度为175a.u.。所研制的水凝胶在吸水及荧光性能方面对温度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 郑炳云 杨磊关键词:UV固化 荧光行为 温敏性 铕(III)三元活性配合物/丙烯酸凝胶的制备 2014年 以氧化铕(Eu2O3)、邻菲罗啉(phen)和丙烯酸(AA)为原料,制备了含铕(III)三元活性配合物Eu(AA)3phen,与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体系进行UV共聚,制备了含铕水凝胶。研究了凝胶中Eu(AA)3phen含量对其吸水性、温敏性及荧光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温度及溶胀时间对其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Eu(AA)3phen含量的增加,凝胶吸水率先增加后减少,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对于特定的凝胶体系,其12 h溶胀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凝胶的荧光强度随溶胀时间和温度增加而减弱。当Eu(AA)3phen的添加量为3.5%时,凝胶综合性能最佳:平衡溶胀度为631 g/g,4 h内吸水率达90%以上,荧光强度为175 a.u.。所研制的水凝胶在吸水及荧光性能方面对温度均具有良好的响应性。 郑炳云 杨磊关键词:荧光行为 温敏性 HYDROGEL EU(III) 黑曲霉负载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非酶还原法,以黑曲霉菌原位还原银氨离子制备一种新型银纳米颗粒(AgNPs)/菌体复合抗菌材料,着重考察了反应温度与pH值对还原过程和所得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60℃和pH 9.5、11.5条件下,能够合成出粒径为6.9~8.2nm的近球形AgNPs。该AgNPs均匀地分布在菌体表面上,对E.coli显示出高的抗菌性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17~434mg·L-1(以菌粉总质量表示)或8~20mg Ag·L-1(以银含量表示)。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菌体银负载量,但AgNPs粒径增大,抗菌性能有所下降;提高反应pH值有利于提高还原速率,而对抗菌性能影响不显著。复合材料中AgNPs与菌体结合牢固,单位质量复合材料释出的Ag+含量为1.7~6.8mg.g-1,提高反应温度和pH值后Ag+的释出均减少。 张金丽 孙道华 詹国武 林丽芹 郑艳梅 景孝廉 黄加乐 李清彪关键词:银纳米颗粒 生物还原 抗菌性能 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6 2013年 以黑曲霉菌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其对Au(Ⅲ)离子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Au(Ⅲ)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过程对溶液pH值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最佳pH值为2.0~3.0。升温能明显加快吸附进程,20℃下吸附过程分为2个阶段进行,分别对应于Au(Ⅲ)离子还原前和还原后的吸附,24h后吸附趋于平衡,而30、40、60℃下吸附过程均无明显分段现象,并分别于12、6、1h后趋于吸附平衡。Au(Ⅲ)离子初始浓度<233.32mg.L-1时,吸附量几乎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初始浓度>367.94mg.L-1时,升温明显促进了吸附的进行。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很好地模拟,20、30、40、50℃时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5.19、202.02、235.85、277.78mg.g-1。热力学参数Gibbs自由能变(ΔG0)、吸附焓变(ΔH0)和吸附熵变(ΔS0)的计算结果表明,Au(Ⅲ)离子在黑曲霉菌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和熵增过程。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吸附活化能为55.71kJ.mol-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菌体表面的酰氨基、羧基和羟基是参与吸附的主要功能基团。 张金丽 孙道华 景孝廉 黄加乐 郑艳梅 李清彪关键词:生物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芳樟叶浸出液还原制备对硝基苯酚加氢银催化剂 2011年 采用芳樟叶浸出液,通过原位还原和等体积浸渍的方法制备负载型纳米银催化剂,并以对硝基苯酚(4-NP)加氢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催化剂载体,焙烧条件等对负载型纳米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和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TiO_2为载体制备的纳米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植物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纳米银颗粒较小((7.3±2.4)nm),催化效果较好。当体系中Ag与4-N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0时,完全反应时间小于或等于10 min。对催化剂进行一定条件的焙烧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重复使用性,将催化剂于400℃下焙烧1h,催化活性最佳:将催化剂于400℃下焙烧2h,催化剂重复使用性最好。对芳樟叶浸出液与银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表明劳樟叶浸出液中的杂环化合物能通过羰基与银络合,从而起到防止催化剂表面纳米银颗粒团聚的作用。 林玲 王惠璇 刘承 黄加乐 李清彪关键词:银催化剂 对硝基苯酚 加氢 中草药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6 2011年 分别以中草药丁香、山茱萸、地榆和乌梅的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合成银纳米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银纳米颗粒呈近球形,提高提取液的pH有利于获得粒径较小、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的银纳米颗粒。进一步考察制得的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分别可达1.69和3.38 mg/L。 林源 林丽芹 林文爽 黄加乐 何宁 王海涛 孙道华 李清彪关键词:生物还原 银纳米颗粒 中草药提取液 抗菌 生物还原法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在化工与环境过程中的应用 纳米科技是目前正在迅猛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其中纳米材料学是基础,而其关键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近年来,材料制备过程绿色化的研究日趋活跃,生物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转化过程可以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利用生物质还原法制备纳... 李清彪关键词:生物还原 文献传递 基于侧柏叶水提液还原法的纳米金颗粒粒径的调控 被引量:4 2014年 以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水提液还原氯金酸(HAuCl4)制备了纳米金颗粒,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所得纳米金颗粒进行了表征,通过简单地改变侧柏叶水提液加入量对纳米金颗粒的粒径进行调控研究.结果发现:在90 ℃下,固定HAuCl4的浓度(0.5 mmol/L),随着侧柏叶水提液加入量(0.5~20 mL)的增加,所得纳米金颗粒的平均粒径(84.9~15.6 nm)明显减小,且粒径分布逐渐变窄,形貌也更加均一,说明通过改变侧柏叶水提液用量,可有效地调控纳米金颗粒的粒径.通过测定侧柏叶水提液还原HAuCl4前后总糖、还原糖、蛋白质、黄酮等主要成分的浓度和抗氧化能力,证明了侧柏叶水提液中对HAuCl4溶液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还原糖类和黄酮类物质,对纳米金颗粒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糖类、黄酮类、蛋白质等. 郑炳云 詹国武 景孝廉 张晓丹 黄加乐 李清彪关键词:纳米金颗粒 侧柏叶 Facile synthesis of porous Pd nanoflowers with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CO oxidation 被引量:3 2015年 Microorganism-mediated,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AC)-directed (MCD) method was employed in this work to synthesize Pd nanoflowers (PdNFs). Proper Pichia postoris cells (PPCs) dosage, ascorbic acid (AA), Pd(N03)2 and CrAC concentrations were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of the PdNFs. The size of the as- synthesized PdNFs could be tuned by adjusting the amount of Pal(N03)2 solution and dosage of PPCs used.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nature of the PdNFs. Finally the PdNF/PPC nanocomposites were immobilized onto TiO2 supports to obtain bio-PdNF/Ti02 catalysts which showed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obtaining 100%; conversion at 100 ℃ and remaining stable over a period of 52 h of reaction time. @ 2015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dety of China, and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Tareque Odoom-Wubah Mingming Du Williams Brown Osei Daohua Sun Jiale Huang Qingbiao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