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J0322)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陈庆河李本金吕新兰成忠赵健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疫霉
  • 4篇致病疫霉
  • 2篇晚疫病
  • 2篇甲霜灵
  • 1篇真菌
  • 1篇真菌病害
  • 1篇生理小种
  • 1篇小种
  • 1篇抗性
  • 1篇基因
  • 1篇基因型
  • 1篇甲霜灵抗性
  • 1篇甲霜灵敏感性
  • 1篇交配
  • 1篇交配型
  • 1篇RAPD
  • 1篇RAPD标记
  • 1篇RAPD分析
  • 1篇表现型
  • 1篇病害

机构

  • 4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吕新
  • 3篇兰成忠
  • 3篇李本金
  • 2篇陈庆河
  • 1篇翁启勇
  • 1篇赵健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组成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点,对2001—2007年分离自11个市(县)的番茄和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测定。交配型测定的187个菌株中,181株为A1交配型,1株为A2交配型,1株为A1,A2交配型,1株为自育交配型,其余3株交配型未知。对187个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97.3%、2.1%、0.5%。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抗性基因均可被克服,其毒性频率在3.3%~100%之间,51个菌株存在30个生理小种,其中小种3.7出现频率最高,为13.7%,是福建省优势生理小种类型;其次为小种3.4.7,发生频率为9.8%。
李本金吕新兰成忠赵健陈庆河翁启勇
关键词: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
福建省不同地区致病疫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正>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严重为害马铃薯和番茄生产的真菌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了解病原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特点是控制该病害的基础,但目...
吕新兰成忠李本金赵建邱荣洲陈庆河翁启勇
关键词:致病疫霉晚疫病真菌病害RAPD标记甲霜灵抗性
文献传递
中国六省市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严重为害马铃薯和番茄生产的真菌性病害之一。据报道晚疫病近几年再度流行与病菌群体结构的组成与变异有密切关系。为明确我国致病疫霉的...
李本金吕新兰成忠赵建邱荣洲陈庆河翁启勇
关键词:致病疫霉表现型基因型
文献传递
福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63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病原菌随病果运输迁移及A2交配型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吕新兰成忠李本金陈庆河
关键词:致病疫霉晚疫病RAP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