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111)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郑国光宋玉华吴克复马小彤卫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淋巴
  • 3篇肿瘤
  • 2篇细胞因子
  • 2篇小鼠
  • 2篇淋巴瘤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急性
  • 2篇急性T淋巴细...
  • 2篇白血病模型
  • 1篇单纯疱疹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单纯疱疹病毒...
  • 1篇凋亡
  • 1篇有机体
  • 1篇造血
  • 1篇人类疱疹病毒
  • 1篇时间生物学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篇郑国光
  • 3篇马小彤
  • 3篇吴克复
  • 3篇宋玉华
  • 2篇马翠花
  • 2篇种靖慧
  • 2篇卫佳
  • 1篇刘淑艳
  • 1篇王大刚
  • 1篇田晨
  • 1篇王金宏
  • 1篇许琳琳
  • 1篇林永敏
  • 1篇胡林萍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膜结合细胞因子与前馈调节被引量:1
2013年
反馈和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过程,在生命系统中广泛存在。反馈概念在生命科学中已经广泛使用。神经生理学中的前馈调节已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对前馈调节的研究则方兴未艾。作者根据该研究组对膜结合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M-CSF)的多年研究,提出mM-CSF作用机制的前馈调节假设,为mM-CSF在白血病和实体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可能对其他膜结合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所启迪。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前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血病
白细胞突触:结构、功能和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神经突触是神经网络的关键性结构,免疫网络主要是无形网络。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表明,免疫细胞在有些功能状态下形成白细胞突触,称为免疫学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IS),构成局部暂时性结构网络,实际上是动态结构,有人将其分为synapse和kinapse。研究表明,不同白细胞的IS不尽相同,炎症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IS有其特点。在有些病毒感染的白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构,称为病毒学突触(virological synapse,VS),是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的一种机制,它不仅提高了传染效率,还逃逸了抗体的中和作用,导致持续性感染。最近法国学者报道了呈花瓣样的多聚突触(polysynapses),即花瓣样的多个细胞膜纳米管道,病毒能从一个感染细胞同时传播给多个邻近细胞。本文作者显示了早期工作中观察到的感染EB病毒的人白血病细胞系J6-2中的类似结构。作者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评述白细胞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其生物学意义。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
关键词:免疫网络
细胞死亡的分类和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细胞死亡与细胞增殖是对立面,是机体的基本细胞生物学机制之一。近年来报道的越来越多的细胞死亡方式令人困惑。最近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NCCD)的细胞死亡分类建议书梳理了相关的研究进展,使概念更清晰。文章概述其主要精神,补充一些文献资料,并探讨细胞死亡研究的意义。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
关键词: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坏死自噬
干细胞因子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体外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两种类型人干细胞因子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并研究它们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方法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并鉴定可溶型及膜结合型干细胞因子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MSCV—PGK—GFP—sSCF、MSCV—PGK—GFP—mSCF,与空载体对照MSCV—PGK—GFP分别转染Phoenix细胞包装病毒,并感染NIH3T3细胞,流式分选术获得3种阳性细胞,CCK8法分别检测与其共培养的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sSCF、mSCF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Phoenix包装的重组及对照逆转录病毒成功感染NIH3T3细胞,获得了稳定表达细胞株NIH3T3-S、NIH3T3-M和对照细胞株NIH3T3-V。共培养中NIH3T3-S、NIH3T3-M均可促进K562细胞的增殖,且在低血清条件下,NIH3T3-M的作用高于NIH3T3-S。结论可溶性及膜结合SCF分别通过旁分泌和并置性作用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刘淑艳王大刚胡林萍卫佳王金宏种靖慧马翠花许琳琳郑国光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逆转录病毒
昼夜节律与造血肿瘤被引量:1
2013年
生活节律受到干扰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负面影响之一。昼夜节律紊乱与肿瘤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已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已有研究者在临床治疗中运用昼夜节律规律对一些肿瘤进行时间治疗学研究。昼夜节律紊乱与白血病、淋巴瘤的关系国外已经开始研究,国内尚鲜见报道。复习相关文献,建议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和相应治疗。
吴克复马小彤郑国光宋玉华
关键词:时间生物学昼夜节律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复发的机制:老问题,新视角被引量:5
2011年
复发是根治白血病的瓶颈,困扰了几代血液学工作者。21世纪初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进展表明,人体是以人类细胞为核心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有机体;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逐步阐明提示了共进化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近年来对隧道纳米管道(tunneling nanotubes,TNT)在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传递中作用的初步阐明提示了癌基因、癌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新途径;以及对体内细胞融合作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及供体细胞白血病的报道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从新的视角探讨影响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提出存在微小残留病和细胞间致癌因子传递两类复发机制的假设。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竺晓凡
关键词:白血病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细胞融合
ADAR1同工型基因在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本研究探讨RNA编辑酶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在小鼠白血病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Notch1过表达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模型,在发病不同阶段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发病晚期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2+GFP+白血病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DAR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白血病组小鼠骨髓细胞均表达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mRNA;Notch1过表达导致的小鼠白血病发展过程中2种同工型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同;随着白血病的发展,P110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P150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第14天降至对照组的1/4。分选后的CD45.2+GFP+白血病细胞高表达P110而低表达P150。结论 :ADAR1的亚型P110和P150mRNA在小鼠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提示二者介导的RNA编辑可能在白血病发展中发挥不同作用。
马翠花田晨种靖慧师迎旭王金宏林永敏许静郑国光
关键词:RNA编辑ADAR1
播散性肿瘤治疗策略的共进化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现代文献中将以生态学和进化论的观点和方法考察医学问题的领域称为进化医学(evolutionary medicine),已经为代谢病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近年来用体细胞"宏进化"(macroevolution)的观点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合近年来非经典免疫学(non-classical immunology)理论和肿瘤进化的"基因组理论"(genome theory),对国内、外流行的"与癌共舞"的肿瘤治疗策略,从共进化博弈的视角进行了初步分析,强调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增强机体耐受力在提高机体适合度中的重要性,是"与癌共舞"策略的基础;认为肿瘤播散不等同于肿瘤细胞恶性变,而应该与其它慢性病一样耐心治疗;呼吁加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高"与癌共舞"的效益。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竺晓凡郭晔宋玉华
关键词:肿瘤治疗进化博弈论
FBXW7在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FBXW7在Notch1诱导的小鼠白血病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采用Notch1过表达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模型,在发病不同阶段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发病晚期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2^GFP+白血病细胞。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FBXW7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白血病组小鼠骨髓细胞均表达FBXW7。Notchl过表达导致的小鼠白血病发展过程中,FBXW7在对照小鼠中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在白血病小鼠中,随着白血病发展,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第12天降至对照组的1/60分选后的CD45.2+GFP+白血病细胞低表达FBXW7。结论FBXW7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中低表达,提示FBXW7介导的泛素化降解途径异常可能与Notchl诱导小鼠白血病发生、发展相关。
卫佳田晨种靖慧马翠花林永敏郑国光
关键词:基因表达白血病T细胞
人类疱疹病毒与肿瘤被引量:4
2011年
人类疱疹病毒(HHV)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以潜伏感染的方式长期存在于人体内,再激活后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是EB病毒的致病作用引起临床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逐步阐明了1-HHV的致癌机制。近10年来发现其他HHV可能有肿瘤调节作用。
吴克复马小彤郑国光宋玉华
关键词:肿瘤单纯疱疹病毒属淋巴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