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环境基金(IMISGFL-2328-2740-4822PMSGF-3030-04-05-01)

作品数:5 被引量:140H指数:4
相关作者:王玉宽彭怡傅斌苏德毕力格徐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水源涵养
  • 2篇水源涵养功能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上游
  • 1篇地震
  • 1篇都市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净初级生...
  • 1篇植被指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功能
  • 1篇碳储存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苏德毕力格
  • 2篇傅斌
  • 2篇彭怡
  • 2篇王玉宽
  • 1篇程武学
  • 1篇任静
  • 1篇杨存建
  • 1篇马飞
  • 1篇周介铭
  • 1篇李双权
  • 1篇李岱青
  • 1篇吴楠
  • 1篇任平
  • 1篇卢洲
  • 1篇马广文
  • 1篇哈斯
  • 1篇徐佩
  • 1篇罗遵兰
  • 1篇高吉喜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都江堰市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被引量:105
2013年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识别水源涵养重要区对于制定水源保护规划,落实陆域-水域综合保护,防治水体污染,保障区域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8年四川都江堰市为研究范围,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权衡工具-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中的水源涵养模型对县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空间制图,然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将水源涵养功能与植被减洪能力和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叠加计算水源涵养重要性指数。结果表明:尽管汶川地震导致都江堰市域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但都江堰市水源涵养功能整体仍然较高,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超过200mm/a。都江堰市的水源涵养极重要区面积为42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4.9%,远大于目前县域的水源保护区面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极重要区的保护,以保证本市以及成都平原的供水安全。水域涵养功能及其重要性都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异,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水源涵养重要性与水源功能的分布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县域尺度上采用服务功能空间化评估结果进行重要性评价能够比较精细地反映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的空间差异。但该方法还需要将人类用水需求进行空间表达,与本文的方法进行结合,以更准确反映水源涵养重要性的空间分异。
傅斌徐佩王玉宽彭怡任静
关键词:生态服务水源涵养功能INVEST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空间格局与地震破坏评估被引量:13
2013年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彭怡王玉宽傅斌马飞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碳储存汶川地震GIS
基于遥感影像的2005~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首先对成都市CBERS和TM影像进行前期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影像镶嵌、影像配准;之后用像素级的影像融合方法对CBERS影像和TM影像进行融合。对成都市2005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后,对2期影像的土地利用地类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并从自然、人口、政策、经济等角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程武学周介铭杨存建任平卢洲
关键词: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驱动力
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1年
以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植被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1个评估单元。根据研究区各森林类型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指标数据和2001年NOAA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技术对整个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为79.33 mm。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值分别为1.29,2.81和75.21 mm。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总量为1.667 5×1010t。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占涵养总量的1.63%,3.54%和94.81%。土壤层是森林系统水源涵养总量的主体。(2)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由南向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趋势,由西向东表现出近似幂函数曲线的逐渐减少趋势。这与林冠层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层的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3)在水平方向上,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以岷山—茶坪山—夹金山—锦屏山—玉龙山一线为界,表现出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垂直方向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至海拔4 200 m左右,出现减少的趋势。
李双权苏德毕力格哈斯马广文
关键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长江上游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10
2010年
在GIS系统支持下,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构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估算了1981~2000年长江上游地区植被年NPP分布。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年际变化规律,基于像元空间尺度讨论了植被NPP对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除农作物外,各植被类型NP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针叶林增幅最大。NPP出现较明显变化地区可能主要与人为因素作用有关。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分布均与年NPP分布相似,从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趋势。长江上游NPP与降水和均温的年际相关性整体不强。呈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2)的区域,其面积均占据了总面积的近一半,其分布呈现互补关系。呈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小于-0.2)的区域面积较小。随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因子(降水、气温)对NPP的年际变化的驱动作用(强度、方向)不同。
吴楠高吉喜苏德毕力格罗遵兰李岱青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