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无)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太生谢静韩扬邱志峰李雁凌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陷综合征
  • 2篇综合征
  • 2篇免疫缺陷
  • 2篇免疫缺陷综合...
  • 2篇获得性
  • 2篇获得性免疫
  • 2篇获得性免疫缺...
  • 2篇获得性免疫缺...
  • 2篇HIV/AI...
  • 2篇HIV/AI...
  • 1篇脂肪
  • 1篇脂肪营养不良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致病菌感染
  • 1篇首次确诊
  • 1篇司他夫定
  • 1篇逆转
  • 1篇逆转录
  • 1篇确诊

机构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篇李雁凌
  • 3篇邱志峰
  • 3篇韩扬
  • 3篇谢静
  • 3篇李太生
  • 1篇吕玮
  • 1篇吴鹏
  • 1篇刘晓清
  • 1篇宋晓璟
  • 1篇张璐
  • 1篇王焕玲
  • 1篇顾卫斌
  • 1篇曹玮
  • 1篇刘正印
  • 1篇李文娟
  • 1篇周宝桐
  • 1篇左玲燕
  • 1篇范洪伟
  • 1篇戴懿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98例中国HIV/AIDS患者接受52周HAART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评价3种基于奈韦拉平(NVP)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中国成人初治HIV/AIDS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从我国13个研究中心的初治HIV/AIDS患者筛选出198例,随机分配至3个HAART组:A组:AZT+DDl+NVP;B组:D4T+3TC+NVP;C组:AZT+3TC+NVP,分别在基线及用药后第4、8、12、24、36、52周随访观察,比较3组方案的不良事件(AE)发生及影响因素.结果 198例患者在52周随访期共有188例发生968例次AE(发生率95.0%),第3/4级AE发生率37.4%,37例因HAART相关AE退出(18.7%).AE以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皮疹等最常见,多发牛在用药12周内.含AZT方案更容易出现骨髓抑制,AZT合用DDI时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含D4T或DDI方案更容易发生外周神经炎、血脂异常.第3/4级肝毒性发生率20.7%(41例),基线CD4〉250个/mm3是引起肝毒性的危险因素(OR=2.08,95%CI:1.114~3.882,P=0.021).结论 HAART导致停药的毒副作用是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疹,治疗期间尤其是前3个月要严密监测AE.基线CIM>250+/mm3的患者应避免使用NVP.
李文娟戴懿韩扬邱志峰谢静左玲燕李雁凌李太生
关键词:HIV-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97例首次确诊的中国HIV/AI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 总结综合医院首次确诊HIV/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HIV/AIDS患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首次确诊并有完整病历资料的297例HIV/AIDS患者,包括急性期19例、无症状期115例、AIDS期163例,对其临床特征、诊断途径及机会性感染谱进行分析.结果 219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常见全身症状包括发热(100例,33.7%)、消瘦(50例,16.8%)、乏力(38例,12.8%);脏器受累症状包括皮肤黏膜损害(67例,22.6%)、呼吸系统症状(62例,20.9%)、消化系统症状(40例,13.5%)等,AIDS期患者脏器受累症状更突出.42.2%(73/173)的患者确诊前就诊2次以上,确诊科室主要为感染科(36.9%)、消化科(16.4%)、急诊科(13.7%)等.AIDS指向性疾病(AIDS defining conditions,ADC)以机会性感染为主,包括耶氏肺孢子菌肺炎(36例,22.1%)、巨细胞病毒感染(25例,15.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2例,13.5%);合并ADC者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36个/μl.结论 发热、消瘦、腹泻、气短和皮肤黏膜损害是HIV/AID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机会性感染常见于呼吸系统、皮肤黏膜及消化系统.HIV/AIDS诊断普遍偏晚,临床诊断需要各专科共同应对.
曹玮宋晓璟李雁凌邱志峰谢静韩扬吕玮王焕玲范洪伟周宝桐刘正印刘晓清李太生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线粒体DNA含量与HIV相关脂肪营养不良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内线粒体DNA(mtDNA)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脂肪营养不良(HIV.LD)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对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门诊长期规律随访的33例HIV/AIDS中国成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半年、2年的mtDNA含量测定,其中出现了HIV—LD的为17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HIV/AIDS患者治疗基线PBMC mtDNA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9.578比17.195,P〈0.01)。HIV—LD组治疗各时点PBMCmtDNA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出现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NLD)组(治疗基线、治疗半年、治疗2年分别为13.619比5.775、6.360比1.387、7.170比1.266)。mtDNA含量降低先于临床HIV—LD的出现。使用司他夫定(d4T)方案组患者PBMCmtDNA含量(2^-△△C1)治疗后较基线显著降低,而齐多夫定(AZT)方案组患者治疗前后PBMC mtDNA含量变化不显著(P=0.205)。结论HIV感染和d4T与PBMCmtDNA含量的下降具有密切关系。
吴鹏顾卫斌张璐李雁凌邱志峰韩扬谢静李太生
关键词:DNA线粒体聚合酶链反应司他夫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