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8JY0066)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启跃郭俊王文健钟雯王蕴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机械工程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磨损
  • 5篇车轮钢
  • 4篇轮轨
  • 3篇磨损量
  • 2篇轮轨滚动
  • 2篇轮轨滚动接触
  • 2篇接触应力
  • 2篇轨底坡
  • 2篇车轮
  • 1篇弹流
  • 1篇弹流润滑
  • 1篇氧化膜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影响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有限元分析软...
  • 1篇润滑
  • 1篇水介质
  • 1篇塑性

机构

  • 11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刘启跃
  • 8篇郭俊
  • 7篇王文健
  • 4篇钟雯
  • 3篇申鹏
  • 2篇王蕴华
  • 2篇易平
  • 2篇张向龙
  • 2篇蒋文娟
  • 2篇王彩芸
  • 1篇胡家杰
  • 1篇周仲荣
  • 1篇宋建华
  • 1篇李自彬
  • 1篇李白彬
  • 1篇王伟

传媒

  • 3篇润滑与密封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机械强度
  • 1篇机械
  • 1篇第八届全国表...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NSYS的轮轨摩擦热效应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随着铁路的高速化和重载化,车辆运行环境日益恶化,破坏的程度也越严重。针对机车特定轮重、相对滑动速度、摩擦系数的工况,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钢轨瞬态温度场作了计算研究,并利用其中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实现了移动载荷的加载。结果表明钢轨轨表面温度随摩擦系数和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最高温升与摩擦系数和相对滑动速度呈线性关系。得出的温度场为钢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王伟刘启跃王文健
关键词:ANSYS轮轨摩擦热效应分析相对滑动速度有限元分析软件车辆运行
往复滚动工况下车轮钢磨损机制研究
2008年
利用往复滚动试验装置,对不同制动状态和频率下的车轮钢摩擦磨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切向摩擦力的增加,滚动摩擦副间的相对滑动量、摩擦因数和线接触区域的拉压应变相应变大,车轮钢平面试样表面的损伤形式呈现从擦伤到磨粒磨损再到粘着和疲劳剥离的变化规律;摩擦因数一定时,随频率的增加,磨损形式由磨粒磨损逐渐向疲劳磨损转变。
王蕴华郭俊王文健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钢
钢轨材料对滚动接触疲劳影响及高速铁路选轨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使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针对淬火和热轧的PD3和U71Mn四种钢轨试样进行模拟试验,采用赫兹接触理论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轮轨试样间的摩擦相互作用过程与现场中的相似。利用机械式光电分析天平通过称重法测量钢轨试样的磨损量,使用光学显微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钢轨滚轮试样进行微观分析,对高速铁路的钢轨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材料硬度越高,磨损量越小,磨损面附近塑性变形层越薄,抗磨损性能越好,但高硬度材料裂纹扩展较深,疲劳损伤严重。硬度略低的材料,磨损量大,磨损面附近塑性变形明显,但由于部分刚萌生的微裂纹被磨去,疲劳损伤较为轻微。高速钢轨损伤主要以疲劳为主,U71Mn热轧钢轨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更适合于高速铁路铺设使用。
钟雯胡家杰郭俊刘启跃周仲荣
关键词:钢轨磨损塑性变形
高速工况下车轮钢的疲劳磨损分析
研究根据赫兹接触理论,使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针对两种车轮材料进行了疲劳磨损实验研究和微观形貌分析,对高速铁路的车轮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车轮钢的磨损程度主要由硬度决定,两种材料都出现了一定的氧化和剥离现象,且剥离...
易平钟雯张向龙王彩芸申鹏蒋文娟刘启跃
文献传递
轨道结构参数对轮轨滚动接触应力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利用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及数值程序CONTACT,并借助于弹性力学中的Bossinesq-Cerruti力1位移公式和Gauss数值积分方法,分析JM3型踏面轮对沿曲线轨道滚动接触时轨底坡、轨距和曲线半径等轨道参数对轮轨滚动接触斑最大切应力、等效应力、正压力和磨耗数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内外轨底坡为1/20时,轮轨接触斑的应力、磨耗数及正压力分布达到最小值,其中最大切应力与等效应力可分别降低40.15%、39.37%;现行使用1/40轨底坡情况下轮轨接触斑正压力较大,建议对磨耗型车轮踏面进行优化设计。适当增加轨距能达到降低轮轨最大切应力、等效应力和正压力的效果。曲线工况下接触斑正压力值显著增加,曲线半径能改变轮轨接触斑粘滑区的分布且减小曲线半径值会增加接触斑的总滑动量,从而导致轮轨磨耗数的显著增加。
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关键词:轮轨轨道结构参数轨底坡接触应力
水介质润滑下车轮钢磨损机制研究
2009年
利用往复滚动试验装置,研究了水介质作用下车轮钢的往复滚动摩擦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接触界面存在水介质条件下的车轮钢摩擦因数明显低于干态工况下的摩擦因数;水介质润滑条件下车轮钢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水介质的存在减小了车轮钢表面的磨损,同时减轻了车轮钢表面的剥离损伤。
郭俊王文健王蕴华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钢水介质
水润滑条件下速度对车轮钢磨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上,利用赫兹模拟准则研究了水润滑条件下速度对车轮钢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了车轮钢磨损表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速度的增加,车轮钢试样磨损量呈现减小的趋势,滚动接触表面间润滑状态从边界润滑转变为部分弹流润滑;车轮钢磨损机制主要由微切削、微断裂磨损向轻微塑性变形磨损转变。
李自彬郭俊宋建华申鹏刘启跃
关键词:磨损量微切削边界润滑弹流润滑
车轮转速对列车车轮磨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和赫兹模拟准则研究了车轮转速对车轮滚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用SEM、EDS和硬度计等分析了车轮磨损表面形貌与硬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车轮转速的增大,车轮磨损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滚动摩擦过程中致密氧化膜的形成与车轮磨损量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随着转速的增大,车轮的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向疲劳和氧化磨损转变。
李白彬郭俊王文健钟雯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转速磨损量氧化膜
车轮型面对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影响及选用被引量:6
2009年
分析两种轨底坡情况下锥形踏面与磨耗型踏面车轮的滚动接触行为,结合钢轨损伤行为提出车轮型面的选用要求。结果表明,轨底坡从1∶40变为1∶20时,磨耗型和锥形踏面的滚动接触几何参数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轨底坡为1∶20时,磨耗型踏面的最大切应力和等效应力明显小于锥形踏面。磨耗型车轮踏面能减轻重载钢轨侧磨且等效锥度大于锥形踏面车轮;由于重载与高速铁路钢轨损伤形式的不同,建议优化设计高速铁路车轮踏面形状,以减轻高速钢轨疲劳损伤的发生。
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型面轮轨滚动接触轨底坡接触应力磨耗
车轮钢的滚动剥离损伤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往复滚动试验装置研究了车轮钢在不同往复循环次数和频率条件下的滚动剥离损伤行为,分析了其损伤机理。结果表明:车轮钢的滚动剥离损伤是伴随疲劳磨损而发生的;随往复循环次数的增加,滚动剥离损伤逐渐出现并加重,磨损表面变得光滑并有明显的剥离痕迹,在此过程中磨损形式由磨粒磨损逐渐向疲劳磨损转变,磨损深度明显增大;频率对车轮钢的滚动剥离损伤表面磨痕形貌无显著影响,与磨损深度成正比。
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